首頁 小故事 百家姓 正文

毛氏

毛氏

分佈地區

西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縣境)。東漢時移治離石(今山西離石)。 滎陽郡:三國魏時分河南郡置郡,治所在今滎陽。 河陽縣:漢時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孟縣西。 北地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省寧縣西北),西漢移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東漢移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歷史來源

毛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6。2007年毛姓人口在中國大陸排名第87,在台灣毛姓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毛」源出

1.出自姬姓,以國為姓。姓,本姓姬。黃帝後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鄭之後。毛叔鄭於西周初年受封於毛國,本居鉅鹿(今河北地區)。一說毛國在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后避難於河南滎陽。從以上資料可知毛姓出自周王族,後代以國為姓。2.以封邑命姓。周文王姬昌的兒子伯聃(一作明),受封於毛邑(今河南宜陽一帶),世稱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他的後世子孫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通志・氏族略》載: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於毛,子孫因以為氏”。3.賜姓及少數民族該姓。4.子姓毛氏,《世本》中有載,髦子姓。武王封姬鄭,應該是在滅亡子姓髦國的基礎上再封的。

歷史遷徙

毛姓是由周文王家族分封而來,其分封之地均在長江以北的黃河流域等地,也就是說毛姓早期居住活動之地主要在我國的北方。西周時周文王之子鄭從最早的封地今陝西華縣轉封到今洞南宜陽(即毛泉)的毛國后,便以國為姓,產生了毛姓。公元前524年毛氏家族內部發生變亂,周卿士毛得殺毛伯過而代為毛伯,稱毛伯得。毛伯得是支持周王子朝的,王子朝在公元前519年到516年執政四年,他被支持敬王的晉軍和召伯盈等打敗並驅逐出王宮,王子朝只好於公元前516年10月攜了毛伯得、尹氏固等大臣帶上周朝的典籍投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縣北)。這樣,由於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爭,袒佐王子朝,以失敗而逃楚,致使毛國被宣布滅亡,其地被並人東周版圖,但其後世子孫仍以毛為姓,只有少部分進入長江以南,大部分仍留在北方。

毛伯得當時亦帶了自己的親屬及家將文官遷徙到楚國,以他為首的這部分毛氏家族成員就在漢水流域生息繁衍,其中有一支遷往廬江(今屬安徽)定居,東漢時以孝行著稱的毛義就是這支的後裔和代表人物;另外有一支遷徙到了巴蜀(今四川),漢代的巴西郡(郡治在今四川閬中縣)丞毛植就是這支毛氏的後裔和代表人物。

毛姓的另一支遷徙到了吳國都城吳(今江蘇蘇州),因為吳國也是周族的宗親(始封吳者為周文王的大哥太伯),有共同的血親關係,而且估計毛國和吳國的首領有較好的關係,所以吳國才接納。從毛氏人吳即被命為吳大夫,后又封公,也可看出這點。可惜好景不長,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因中了越王勾踐獻西施的美人計,不聽忠言而亡國,毛氏於是歸隱山林,後代不甚發達。毛姓再有遷徙到山東的,代表性人物有西漢山東泰山人毛莫如(字少路),他在哀帝劉欣執政時擔任光祿大夫,是有名的儒者和清官,後來擔任常山太守,有政績;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毛思義,為山東陽信人,官永平知府、副都御史、應天府巡撫。

秦漢以後,毛姓在西河、滎陽形成兩大郡望,後來分佈全國各地的毛姓都是由二望發展而來的。約在漢唐時期,一支毛姓人從中原地區遷居江西吉州龍城(今江西吉水),其後便在這裏發展繁衍。唐貞觀進士毛儔在授宏文館校書郎后不久任岳州太守,成為湖南平江毛氏的開山祖。

家族名人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中華民族的領袖,偉大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36~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1959)。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