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百家姓 正文

汪氏

汪氏

分佈地區

山西臨汾縣

歷史來源

「汪」源出

一?s為汪芒氏所改.據《通志-氏族略-以名為氏》所載,防風氏在商朝為汪芒國,故址在今浙江省武康縣東.其後簡為汪氏。二?s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桓公庶子名滿,食采於汪(在今山東省)其後以邑”汪”為氏.一雲,魯成公庶子受封於汪邑,其後亦有汪氏。

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汪姓最初活動於浙江、河南、陝西、山西、山東地區。兩漢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皖、贛、浙、蘇地區,已經發展為當地的望族。唐朝以後,汪姓主要從安徽和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貴州、四』、兩廣和福建地區擴散。清初汪姓始入台灣。宋朝時期,汪姓大約有近4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6%,排在第三十二位。汪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佔全國汪姓總人口的53%。汪姓主要分佈在安徽、江西,這兩省集中了汪姓總人口的77%。其次分佈於浙江、河南,這兩省又集中了13%的汪姓人口。全國形成了以安徽為中心的皖、贛、浙、豫的汪姓聚集地。明朝時期,汪姓大約有6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67%,為明朝第二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汪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浙江、江西,這三省大約佔汪姓總人口的75.7%。其次分佈於湖北、四川,這兩省的汪姓又集中了11%的汪姓人口。安徽為汪姓第一大省,約佔汪姓總人口的45%。宋元明期間600餘年,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遷移。全國仍保留以安徽為中心的皖、浙、贛汪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汪姓的人口已近430萬,列在全國第五十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汪姓人口由62萬增到456萬,增長了7倍多,汪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汪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安徽、湖北兩省,大約佔汪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佈於浙江、四川、江蘇、江西、雲南、湖南,這六省又集中了29%的汪姓人口。安徽為汪姓第一大省,約佔汪姓總人口的30%。全國形成以安徽為中心沿長江向四周逐步遞減的汪姓分佈特徵。在600年期間,汪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的回遷十分強勁,尤其突出的是向西部四川的遷移。汪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皖浙蘇滬、湖北大部、河南東南、湘贛閩北部、川渝、貴州大部、雲南東部、廣西西端、陝西南端和西段、甘肅南部、黑龍江東部,汪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9%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5%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8%,居住了大約65%的汪姓人群。在湘贛閩南部、粵瓊台、廣西大部、貴州東南、雲南大部、青海東部、陝甘中部、寧夏、豫魯大部、遼吉、黑龍江大部、內蒙古西部和東部、新疆西北,汪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3%--0.39%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國上面積的40%,居住了大約31.2%的汪姓人群。

家族名人

汪昂:(公元1615~1695年),字仞庵,安徽休寧西門人。著名清朝醫學家。有《素靈類纂約注》、《醫方集解》、《本草備要》、《湯頭歌訣》等,非常實用,流傳很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

汪士鐸:(公元1814~1889年),字梅村;江蘇江寧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清朝歷史地理學家。汪士鐸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曾經過商,中過舉人,一生以游幕和接徒為業。主要著述有:《汪梅村先生集》、《乙丙日記》、《梅翁筆記》、《南北史補記》、《水經注圖》等。留存下來的只有前三種,其中《乙丙日記》是一部談人口問題的重要著作。

汪士慎:(公元1689~1759年),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人(今安徽休寧),居揚州以賣畫為生。著名清朝書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