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八字 正文

陰陽五行的生克關係

北方陰極生寒,寒為水。南方陽極生熱,熱為火。東方陽散以泄而生風,風為木。西方陰止以收而生燥,燥為金。中央陰陽交而生溫,溫為土。其相生也所以相維,其相剋也所以相制,此之謂有倫。
以五行代表春夏秋冬的名稱,配合方位,出於天然。北方亥子丑,為冬季。南方巳午未,為夏季。東方寅卯辰,為春季。西方申酉戌,為秋季。春夏之交,木氣未盡,火氣已至,間雜之氣為土。其餘夏秋之間,秋冬之間,冬春之間相同。土氣在兩個節氣的中間,而且夏季最旺,也就是土居中央的意思。
《子平真詮》陰陽生克章言:四時之運,相生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之序,循環迭運,而時行不匱。然而有生必有克,生而不克,則四時亦不成矣。克者,所以節而止之,使之收斂,以為發泄之機。故日:“天地節而四時成”。
上文先賢指出,四時配合五行相互轉化以生為進,千百年來易書豈止千本,都在相互轉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大家都把它當作不可改變的五行生克關係,恰恰就是這個五行相生的關係,使千百年來的眾多學易者, 進入了總也難以超越的誤區。上文指出:“四時之運,相生而生,・・・・・・相生之序,循環迭運,而時行不匱”。大家一定要注意這裏“相生而生”的用詞, 是先人用詞不當,還是另有深意?五行的生克關係,實際是四時的循環變化,並不是真正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裏的“生”實際是“進”的意思。我們知道四時、寒暖燥濕,是太陽對地球四時的陽光折射而造成的溫度差。那麼春與夏就存在溫差,也就是陽太極中的少陽與老陽對立,也就是說木不一定生火,木火相生是需要條件的。秋季與冬季存在溫差,也就是陰太極球中的少陰與老陰對立,也就是金水相生也存在必要的條件。這裏必須知道所謂的五行相生,不是物質相生,而是氣場的轉化。要掌握木火相生、金水相生的條件, 就需要掌握干支的陰陽屬性,否則你就會時對時錯,錯了也找不到原因。所謂的干支屬性,實際指的就是相同時間不同空間內的流通氣場不同。因此,我們必須掌握好時間空間的對立影響,只有時空對立思維,才能真正領悟六十甲子的氣場變化,掌握干支屬性。學過世界地理的人應該知道,在地球上有寒帶、熱帶、溫帶之分,地域的不同,決定着相同時間上的氣場不同。那麼六十甲子難道不對應世界上與中國內的各個氣場空間嗎?領悟這一點,你就會發現,六十甲子之間的關係與五行時序的循環關係是兩回事。
就時序而言,春天過後是夏天,夏季陽旺極而生陰,就是秋季,秋季過後就是冬季,冬季陰旺極而生陽, 就是春天,這是四時五行的循環變化。如果把五行的循環變化照搬到干支的作用關係上,就會出現時驗時不驗的情況,為什麼呢?因為干支的重複組合,使它們的陰陽氣場屬性發生了質的改變,若再用五行的生克關係去套用,顯然就不適用了。八字中有火,歲運遇到木就生火嗎?肯定不是的。如果這麼簡單,就沒有地支之間的刑沖合害了。為什麼寅亥合,子卯論刑? 為什麼寅午戌會火局,而寅巳論刑? 等等, 這些作用關係都是由它們的陰陽性質決定的。我們在這裏轉變一下思維,以少陽木氣、老陽火氣、少陰金氣、老陰水氣四象為太極,再向下劃分,是不是每一種獨立的五行之氣,又都具有自己的五行之氣呢?這是肯定有的。這就是干與支的重複組合而出現了它們自己獨立的五行氣場形式,因為這些必須要由干支的氣與行決定。關於干支的作用關係我們在下面的干支篇再講。
這裏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不去分清五行與干支關係的不同,在預測中的作用關係就會分不清。如果認為不管陰木、陽木,有木就生火;不管陽水、陰水,有水就生木,無條件地把五行時序循環的生克關係照搬到干支中去,就必然會出現失誤。先人用生克的形式來表達四時的交替變化,無疑是和後人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實際上, 先人在這裏畫了一個小圓圈,把我們圈在了裏面,使我們永遠不能超越其範圍。其實, 五行相生是在表示時序的轉化,不是“生”的意思。五行之間的轉化必須是在某一氣旺極之時才能轉化,並不是有了木就生火,有了金就生水。大家知道寅木為少陽之初,也就是正月之氣,正月寒氣猶存之時,怎麼會馬上就進入夏天呢?就因為這樣, 才有了寅巳相刑的關係。寅木可以刑巳火,見了午火為什麼不刑呢?寅木在什麼情況下不生午火,也來滅火?在什麼情況下生巳火,不刑巳火?什麼情況下是木多火塞?什麼時候論木火通明?等等, 如果我們不去深思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就永遠不能掌握八字預測的真機!若連最簡單的五行、干支之間的關係都沒有搞明白, 又何談預測? 如果乾支之間的關係與五行同樣,何必畫蛇添足再有干支呢?

             太 極

                     陽太極                   陰太極
              


       
甲寅乙卯     丙午丁巳     辰戌己未丑     庚申辛酉     壬子癸亥
少陽         老陽         中性          少陰          老陰

                      第四節    干支與干支屬性

干支是以五行為太極點劃分出來的,那麼每種五行就具有自己獨立的陰陽性質。干支在表達五行時,同樣如此。天干為陽,地支為陰。獨立五行的干支之間又有自己的干支陰陽劃分,這與上面的太極圖就吻合了,它們自上而下是按照太極分兩儀的形式出現的。
我們知道陰陽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對立存在的,陰陽大太極是有五個小太極組合而成,五個小太極的本身也具有自己的陰陽兩儀,就是干支的陰陽劃分。
少陽木氣         木甲乙寅卯
                            老陽火氣         火丙丁巳午
太極�D�D陰陽�D�D四象(五行)平衡土氣�D�D干支 土戊己辰戌丑未
                          少陰金氣         金庚辛申酉
                            老陰水氣         水壬癸亥子
天干:甲乙木為少陽木氣主濕,甲木為少陽陽氣,乙木為少陽陰氣。
丙丁火為老陽火氣主暖,丙火為老陽陽氣,丁火為老陽陰氣。
戊己土為陰陽平衡之氣,戊土為平衡陽氣,己土為平衡陰氣。
庚辛金為少陰金氣主燥,庚金為少陰陽氣,辛金為少陰陰氣。
壬癸水為老陰水氣主寒,壬水為老陰陽氣,癸水為老陰陰氣。
地支:寅卯木為少陽木氣主濕,寅木為少陽陽氣,卯木為少陽陰氣。
巳午火為老陽火氣主暖,午火為老陽陽氣,巳火為老陽陰氣。
辰戌丑未土為陰陽平衡之氣,辰未為平衡陽氣,戌丑為平衡陰氣。
申酉金為少陰金氣主燥,申金為少陰陽氣,酉金為少陰陰氣。
亥子水為老陰水氣主寒,子水為老陰陽氣,亥水為老陰陰氣。
通過太極�D�D干支之間的劃分,大家就會一目瞭然。每一步的劃分都可以單獨作為一個太極點,按照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存在,這些都是預測最基本的條件。八字預測是將一個人的出生點作為太極點,日柱為中心,分析這個時空點的日柱與命局陰陽二氣的平衡,找出時空的陰陽病症,也就是平衡點,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分析出用神和忌神來。
《子平真詮》首篇言:“天地之間,一氣而已,惟有動靜,遂分陰陽。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極動極靜之時,是為太陽太陰;少者初動初靜之際,是為少陰少陽。有是四象,而五行具於其中矣。水者,太陰也;火者,太陽也;木,少陽也,金,少陰也;土者,陰陽老少,木火金水沖氣所結也。都是五行,何以又有十干十二地支乎?蓋有陰陽,因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各有陰陽。即以木論,甲乙者,木之陰陽也,甲者,乙木之氣;乙者甲木之質也。在天為生氣,而流行於萬物者,甲也。在地為萬物,而承茲生氣者,乙也。又細分之,生氣之散布者,甲之甲,而生氣之凝成者,甲之乙;萬木之所以有枝恭弘=叶 恭弘者;乙之甲,而萬木之枝枝恭弘=叶 恭弘恭弘=叶 恭弘者,乙之乙也。方為其甲,而乙之氣已備,及其為乙,而甲之質為堅。有是甲乙,而木之陰陽具矣。何以復有寅卯者,又與甲乙分陰陽天地而言之者也。以甲乙而分陰陽,則甲為陽,乙為陰,木之行於天而為陰陽者也。以寅卯而分陰陽,則寅為陽,卯為陰,木之存乎地而為陰陽者也。以甲乙寅卯而統分陰陽,則甲乙為陽,寅卯為陰,木之行在天成象而在地成形者也。甲乙在行乎天,而寅卯受之;寅卯存乎地,而甲乙透也,是故甲乙如官長,寅卯為官長該管的地方。甲祿在寅,乙祿在卯,如府官之在郡,縣官為在邑,而司一月之令。甲乙在天,故動而不居,建寅之月,豈必當甲?建卯之月,豈必當乙?寅卯在地,故止而不遷。甲雖遞易,月必建寅;乙雖遞易,月必建卯。以氣而論,甲旺於乙;以質而論,乙堅於甲。而俗書謬論,以甲木為大林,盛而宜斫,乙為微苗,脆而莫傷,可為不知陰陽之理也。以木類推,余者可知。惟土為木火金水之氣,故寄旺於四時,而陰陽氣質之理,亦同此理,欲學命者,必須先知干支之說,然後可以入門。” 《子平真詮》開篇就講出陰陽�D�D四象�D�D干支之間的陰陽對立關係,但是大家必須明白,所謂氣與行的關係,地支主氣,天干主行。我們在日常的應用中,說出地支卯月, 你就會明白是什麼節氣; 如果說出天干壬月,你就不會知道是什麼節氣?干支之間的作用關係就是氣與行相互作用的表現。
干支者天干、地支也。 干支是細化五行的分子,五行分陰陽,以木火為陽,金水為陰,土為金、木、水、火沖凝之氣,實為水木、木火、火金、金水二氣之間的交換平衡氣。《子評真詮》言“都是五行,何以又有十干十二支乎,蓋有陰陽,因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各有陰陽。”有了五行為什麼還要有干、支呢?有陰陽必有五行,難道五行本身就沒有陰陽、四象、五行嗎?有,肯定有。以木而論,天干甲、乙為陽,地支寅、卯為陰。如果以天干甲乙再分, 則甲為陽乙為陰; 以地支寅卯再分, 則寅為陽卯為陰,這樣木的陰陽、四象出來了,其它五行仿此。        
這裏大家需要明白的是,干與支的特徵,干主行, 其性動,支主氣,其性止。不要小看這兩句話,其寓意很深。例如,我們一提到卯月,你就馬上會想到是二月,提到酉月你就會知道八月,依次類推,地支代表節氣的進退, 永不變化,始終如一。而如果同樣提到甲月、丙月、壬月,你就會大跌眼鏡,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月?在這裏我們就會想到,古人何以規定十干, 而不是十二干,因為天干為十地支為十二,它們的60對組合,天干不會重複,干支的組合氣就不會重複,這樣就能體現自然之“道”。即使同一段時間內,不同空間內的“氣”就不同,同一時間全國不同地區的天氣就不一樣。那麼五行的旺衰在相同時間不同空間就存在着不同,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哈爾濱是冰天雪地,南國已是花紅柳綠,靠近赤道的地方一年四季不分。我們再看天文的表現,在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欄目里經常會出現,主持人說:“我國近日受西伯利亞寒流的影響會出現大面積降溫・・・・・・。”西伯利亞不會移到中國的上空,而寒流可以流動到中國的上空。哈爾濱永遠不會到海南,而在哈爾濱形成的降雨層可以到海南。上面的西伯利亞、哈爾濱都是地支的體現,天空上的寒流、雨層就是天干的體現。再者每年春夏秋冬往複循環,但每年季節的溫差不同,你是否想過壬子月會是一個寒冬,丙子月會是一個暖冬呢? 這就是天干動對地球同樣月令有不同影響而造成不同的溫差。由此, 我們可以理解天干主行其性動與地支主靜其性止的含義。因為這其中包涵了干支的作用關係,我們弄不明白這些天文、地理常識,就會搞不明白它們之間的作用關係。
我們已經知道,陰陽之間的特點是“陰陽對立”。不管是從五行,還是到干支,都會遵循這個規律。木-火-土-金-水是以五行表示時序的轉化過程,也就是以進為生,並不是真正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是一個永遠不能打破的循環規律。陽太極為木、火,陰太極為金、水,土為陰陽之間的過度平衡期。那麼在陽太極之中木火就形成對立,陰太極之中金水就形成對立,實際就是少陽木氣與老陽火氣之間存在着溫差, 少陰金氣與老陰水氣之間也存在溫差。陰陽互根,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這是五行轉化的條件,沒有極點就不會向另一個太極發展。你見過寅月後就是午月,申月後就是子月嗎?沒有,一生都不會見到。那麼, 我們應不應該考慮一下它們之間的真正關係呢?寅木真的可以直接生午火嗎?申金真的直接生子水嗎?春天木氣向夏天火氣發展,必須到木旺極的辰月才能轉化為火氣,也就是木氣竭火進氣,那麼我們以五行的時序循環關係,照搬到干支的關係中,對嗎?這個問題大家似乎深信不疑。但是,你有沒有考慮到,你在實際的預測中,出現過時而靈驗時而不驗,有時甚至相反的情況呢?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大家忽視了這些都是由干支的屬性與力量大小決定的。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五種寅木的存在形式,對於午火來講作用相同嗎?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五種申金的存在形式,對於子水都可以論生嗎?種種最基本的作用關係都沒有搞明白,又何談預測呢?
自古以來的命理書,都把五行的關係應用到干支的作用關係之中,應該說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五行表示時序的發展變化, 而干支的60對組合則不同,它們是在表示不同的氣場變化。我們以太極思維來分析,有五行又有干支,如前所說每種干支五行又有自己的獨立五行。我們拿天干甲木來說,甲木與地支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形成6對干支組合,它們的共同點是天干相同,地支不同,這說明什麼?說明地支決定了天干甲木的不同存在形式,或者說是甲木流行之氣所到的地支空間不同,則表現形式不同。甲寅為天地同氣之木,天地合一,上下相同,也就是天氣降之,地氣合之,為木之純氣。甲辰為木氣旺極正退,向火發展的過度期,似火非火,似木非木。甲午為甲木氣以竭,為木中火氣。甲申為木中金氣,甲戌為木中的似金非金、似水非水之交換氣。甲子為木中水氣,實際子月冬至一陽生,甲子為甲木的進氣點初生之時,不是旺點。如果我們再以陰陽老少劃分,甲寅、甲午、甲辰為陽,甲子、甲申、甲戌為陰。分四象則是甲寅為木中木氣、甲午為木中火氣、甲申為木中金氣、甲子為木中水氣、甲辰和甲戌為過度中氣屬土。以人事配之,甲子為陽氣出生之時,必以母為體為幼年,甲寅身強力壯為青年,甲辰餘氣猶存為中年,甲午其氣以瀉為更年期,甲申以身有疾病、難以自理為老年,甲戌為氣絕形滅之時為暮年。依此類推,我們就會發現每個五行都有自己獨立的五行存在形式。既然干支的生存形式不同,同樣是對天干丙火作用,就決定了作用關係的不同。這些不同的存在形式在預測時,為忌應凶,為喜應吉,就有了量比與性質的着眼點。干支之間的關係我們在下面的干支作用關係章中再講,現在大家必須將剩下的天干依次劃分清楚,才能以備後用。
上面我們講了天干五行的獨立五行形式,那麼地支與天干同樣具有五行形式。以寅木而言,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與上面的六甲相比較,就會發現干動與支靜的關係。上面天干可以從子到戌流動,而地支寅則不動,天干五行則流動。這就是夏天也會有寒流,冬天也會有暖流的氣象原理,寒流、暖流是怎麼出現的,搞明白這些對判斷旺衰很有用。地支主靜,寅上有甲,必是天地同氣之時,寅上有丙,必是上有暖流影響,寅上有戊,必是氣候適意。寅上有庚,必是上有冷風來侵,寅上有壬,必遇寒流影響,依次類推,地支的五行形式就會很明顯。這裏大家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地球的外表並不能產生溫度,地球上的表面溫度是由太陽照射產生的。地球的自轉與天空中的雲、雨、風、太陽都可以看作天干,影響着地球的表面溫度,這些現象就是由於天干對地支的影響,所產生的氣場變化。那麼你就應該從中領悟到干支作用的真正含義。
本章的干、支屬性是以天干、地支為獨立太極點來確定的,熟練掌握每一個獨立干與支的陰陽、四象變化,對在選擇喜用,辨別大運、流年與命局作用,確定吉凶的量比時很重要。

                           第五節    宇宙物理學

大家研究命理多年,今天怎麼突然跑出來個物理學,這就需要原始返終。《易經》之所以又稱為陰陽學說,因為陰陽是一切事物的原始基因。命理學以及所有的預測學所用到的工具�D�D干支,是在細化陰陽氣場的存在與變化。陰陽氣場的形成實際是太陽與地球的公轉、自轉所形成,也就形成了“寒暖燥濕”四氣,四氣的本質,就是“溫度”,寒暖燥濕只不過是相同空間內四時的溫度變化-----溫差。
我們生活的空間不變,而四時隨着天體與地球本體的運動發生着變化。五行生克就是溫度變化引起的,干支具體細化地表示了天體與地球的運轉規律。認識了干支我們就掌握了它們運動的規律,它們運動的規律就包括了五行氣場的循環變化。
天干是天體運動的符號,地球上的溫度直接受天體運動的影響,故天干動而不居。天體的風雨雷電,都是影響地球溫度的主要因素。但是由於地球經緯度的不同,即使是同樣的天體外氣,到了地球的不同空間,也會發生改變。冷空氣在北方會下雪,在南方只是下雨。這樣我們就明白了最基本的道理,干支之間生克的本質是溫度,它屬於現代物理學,也就更能深刻地認識干支作用與命理的本源,就是人的生活氣場。這樣我們揭開玄學的神秘面紗,使大家學習起來更親切,做到“有親則可久”。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留在課堂上再作深入的講解,或者電話中交流

再者就是大運、流年與命局的作用關係,如果站在物理學的角度出發,就簡單易學。為什麼這樣說?是因為干支之間的作用是由“質”與“量”決定的,這恰恰就是物理學的範疇。所謂“質”,指的是干支組合的陰陽性質;“量”指的就是用神與忌神之間的旺衰變化。相同的日干,由於坐支與大運的不同,決定着用神的變化階段。解決了這個問題,預測起來就會輕車熟路,也就真正明白了“損有餘,補不足”。現在很多的命理研究者,拋開傳統命理的精華不用,自己想獨辟蹊徑。這是極為不妥的,為什麼?因為只有繼承才能發揚,你沒有真正驗證傳統的精華以前,是不能作出這樣的結論。即使你發明了什麼“反斷論”“測不準原則”,恐怕也只能表示自己的愚昧而已,根本上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好了,再次提醒大家,學習並掌握干支之間的作用關係,如能從物理學的角度出發,你一定覺得豁然開朗,又是一片新天地。
現在的很多人沒有搞清命理學真蒂,而是弄出許多連自己都不能解釋清楚的種種規則。實際就是因為自己的無知,不能解釋遇到的錯誤問題,就自己規定一個原則,實際這個原則離真理越來越遠。現在我在網上發現個別人,現在竟然說我們用的萬年曆都是錯的,大運的排法都是錯的,自己又怎麼發明了一套。我不知道作者做過多少實證,做出這樣的結論,我認為這隻能表示你的無知!如果你連命理學所涉及的哲學與物理學都沒有搞清楚,只能是盲人摸象,大放厥詞而矣!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