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來歷是什麼 有什麼寓意 有哪些傳說故事(細解)
差異與具有濃濃年味的除夕夜相反元宵節是一個狂歡熱鬧的節日,人們家家戶戶在集市裡逛燈會,去寺廟祈福,猜燈謎、放花燈等等,是一個盛大的宴會,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元宵節的意義是什麼?差異區域有哪些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
1、元宵節的節日意義
2、元宵節各地習俗
3、元宵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元宵節的節日意義
陰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昔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以是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其樂陶陶。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聽說是漢*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垄斷朝政。周-勃、陳-同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帝。由於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往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流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王經由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蜜食物。楚*王討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中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物。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涯的美妙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各地習俗
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陰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國民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最主要的流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鑒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後裔交織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相近元宵這幾天,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的街道社區和墟落野外里,種種民俗文藝演出一場接着一場。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繡球、高蹺、抬閣、花棍、花燈、傘燈、旱船、獨竿橋等多彩多姿的演出,不僅把新年的氣氛推向高 潮,而且也讓十里八鄉的老小爺們明了了怪異的淮河風情文化。淮河兩岸,舊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說法。年頭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們忙於辭舊迎新、探親探友,顧不上吃顧不上玩,元宵節才是年味最濃的時刻。
阜陽人民勤勞伶俐,在耐久的生產和生涯實踐中,不停生長締造,形成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有形式活躍、內容厚實的曲藝,有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和戲劇。每年的陰曆正月十五,這些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匯聚成獨具特色的阜陽燈會。每年陰曆正月十五即是傳統的燈會,每到這一天,群眾都市自覺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鳥蟲魚獸燈、十二生肖燈等等種種差異造型的彩燈懸挂自家門前。元宵佳節燈會時代還要唱一些大戲,有一台戲或兩台以上的戲對唱,又稱之為“戲台戲”。同時,各家還燃放種種焰火助興。
山東省
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着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日照市莒縣男女老小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聽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幼年。
元宵節來歷及風俗簡介 有些什麼過法(詳解)
河南省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外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內陸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陝西省
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江蘇省
武進區上元日捆綁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元宵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1、湯圓
在元宵節的時刻,南方的人吃的是湯圓,台灣的民歌《賣湯圓》中有一句歌詞是:"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天上月圓,碗里湯圓,意味着家庭團圓,闔家幸福。
湯圓是糯米粉加水協調成糯米皮,然後放入事先做好的種種餡料,一樣平常都是乾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芝麻,核桃等等,最後把糯米皮包好,形成一個圓球就可以了,湯圓是包出來的。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實在元宵和湯圓只管在質料、形狀上差異不大,現實是兩種器械。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樸,一樣平常是先將糯米粉用水協調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洒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剛剛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聽說這種食物代表祥瑞。廣東人的性格平和着實,對節慶也最圖一個美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所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祥瑞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陝西等地方在元宵節的時刻有食用元宵茶的習俗,雖然叫做元宵茶,然則和元宵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元宵茶是在熱湯麵中加入種種的水果和蔬菜烹飪而成的,在過年時代食用了大魚大肉之類油膩的食物之後,正月十五的時刻食用這種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的元宵茶,能夠緩解油膩感。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差異俗”。打茶是用筷子攪着茶麵下鍋做油茶也曰麵茶。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物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物。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紀錄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紀錄,類似後裔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不同地區春節有什麼習俗 春節拜年有什麼講究(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