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畲族祥瑞物:畲族綵帶

打篾雞蛋,仡佬族民間趣味遊戲

  畲族綵帶是傳統的手工藝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當腰帶,在畲族照樣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時也是畲族的祥瑞物,畲族綵帶照樣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綵帶另有一個優美的傳說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領會下在畲族具有祥瑞物之稱的畲族綵帶。

畲族綵帶

  傳說: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報曉雞留給畲家小妹,讓報曉雞天天見告天下大事。厥後,報曉雞與小妹訣別時說,在封金山,我喝過千年露珠,嘗過萬種花卉,內臟被露珠花卉染花了。我死後,你將我的腸子取出,就成為一條綵帶,將胰子取出,就成為一隻香袋,當你訂婚時,把綵帶和香袋看成定情物,會祝福庇佑你們伉儷恩愛,白頭到老的。

  小妹照辦了,生涯果真完善。於是,畲族婦女就照這式樣織起綵帶了。殊不知,這樣的一個最先,這樣一種對自然、對情緒、對生命原始意味的本原表達竟然成一個民族延續千年的人文接力。或許,對於一個民族,對於一個四處遷徙、漂流的少數民族,這不得不算是個偉大的慶幸和壯舉。

  畲族綵帶編織身手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畲族綵帶有圖案帶、符號帶和字帶三大類:
  第一類:圖案帶。畲族人民的崇敬信仰、生涯習俗等都在綵帶上以圖案的方式显示出來。憑證紋樣內容和显示形式又可分為三種:
  1、寫實紋樣。主要有鳳鳥紋樣、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蜓紋、蝙蝠紋、水竹花、銅錢花等,紋樣處置手法歸納綜合誇張。

大名鼎鼎的東鄉族擀氈技藝

  2、會意紋樣。畲族是個有本民族語言而沒有系統文字的民族。畲族在歷史上曾渡過漫長的狩獵生涯和“刀耕火種”的年月。在耐久的生產勞動中形成了一些會意圖形,在他們傳承下來的綵帶紋樣里就能看到:以象形的麥穗示意穀物,以兩線交織(即“X”)示意陽光照耀,以弩機的象形畫示意狩獵,以魚的簡筆畫示意魚和漁,以菱形中有一點示意有身等。

  3、幾何紋樣。以三角紋、菱形紋、直線紋樣為主,線條真誠,紋樣大方,用紋樣的頻頻泛起來示意時間的漫長、空間的寬大。

  第二類:符號帶。畲族綵帶上另有些看似漢字卻又不是漢字的符號,畲民以為那是祖傳的字,是祥瑞祈福的。有關專家以為這是一種“意符文字”,是“活”着的畲族“文物”,它承載着遠古時代畲族先民的祈福信息。(我國形成原始文字約莫在六千年前,而我們今天所能識其餘是三千年前已經成熟的甲骨文。在這兩個歷史時期之間有個“意符文字”存在。)

  第三類:字帶。近代以來,隨着一些經濟狀態較好的畲村辦起私塾,畲民最先學習華文化。一些畲族女孩子也熟悉了漢字,漢字織紋綵帶最先泛起。景寧東弄村的一位藍姓女子(即畲族民間藝人藍延蘭的太曾外祖母)首先織出了《天子朝紀》字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子朝紀,宋元明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福祿壽喜,鸞翔鳳翥,榮華富貴,金玉滿堂。”雙排體例一共104個字,在兩排相同漢字之間還織上50個傳統符號,堪稱一絕。

  織帶是畲族農村婦女必學的手藝,小女人五、六歲時就跟媽媽學織帶。綵帶織得粗細,是權衡一個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尺度。畲族民間藝人藍延蘭,出生於綵帶世家,六歲跟外祖母學織綵帶,在祖傳8厘米寬幅的基礎上,創製了10.6cm至12cm的寬幅綵帶。還創製了具有時代感的漢字織紋綵帶,如“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祝賀香港(澳門)回歸”等。她的綵帶在1999年浙江民間藝術展上獲稀奇金獎。

  您可能也喜歡:
  天下風貌的藝術:哈尼族鋩鼓舞
  深受人們所喜歡的傈僳族民歌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由來
  嘎且且撒勒舞:“來跳美妙的舞蹈”

黎族竹竿舞的淵源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