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滿族舞蹈的源頭來自那裡?

彝族民歌被稱之為民族文化的載體

  古代時期的滿族人以狩獵為生,舞蹈也是由狩獵演化而來,因此滿族的舞蹈往往和動物有很大關係,跟漢族、藏族的舞蹈差異很大。
  那麼,在滿族文化中,滿族舞蹈的源頭來自那裡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滿族舞蹈的源頭來自那裡?

  滿族的信仰薩滿教,在舉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時,都以歌舞形式舉行,薩全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在跳神歷程中,薩滿腰系鈴,手執鼓,着神衣神裙,伴着神器聲響翩翩起舞。祭祀歌曲有《清神調》、《背燈調》、《跳餑餑神調》等,舞蹈有《腰鈴舞》、《銅鏡舞》等。祭祀時載歌載舞,表達崇敬、讚美、祈求之情,厥後生長成為滿族舞台藝術的歌舞。歌舞主要是《莽式空齊舞》,又稱《莽勢舞》。這種舞排場富於轉變,形式有“男莽勢”、“女莽勢”、“對舞”、“襯舞”等。多於筵宴和喜慶場所中泛起。

滿族的飲食傳統習俗及禁忌

  古代滿族興趣歌舞,多由狩獵、戰鬥的流動演化而來。入關后,舞蹈必選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稱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喜慶宴會時,主客男女輪流起舞,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人人呼“空齊”相和。進入遼瀋以後,更多的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

  宮廷歌舞是在節慶、出征、凱旋、慶典、筵宴等多項宮廷流動中泛起。有些是滿族皇室貴族自娛自樂,有的是由專業演員演出的。清入關后除了其傳統的歌舞外,還所有接受了歷代沿續下來的禮樂制度,如郊廟朝會有中和韶樂、丹陛大樂,宮中筵宴時有中和清樂,丹陛清樂等。宮廷歌舞中的舞勢歌辭中融入了滿族傳統歌舞,與歷代傳統的樂章有差異之處。

  滿族民間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舞,或稱扭秧歌、鬧秧歌。這是民間傳統群眾性歌舞,逢年過節尤其正月十五元宵節最為熱鬧,每逢此時,各村屯都組織秧歌隊到各邊演出,演出者往往有種種扮相,或文人書生,或老翁老嫗,交織歌舞,有說有唱。滿族的這種歌舞,無論男女老小皆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獨具民族特色的侗族衣飾
  獨具民族特色的瑤族舞蹈:長鼓舞
  獨具特色的瑤族成人禮“度戒”
  獨具特色的瑤族傳統節日“趕鳥節”

彝族舞蹈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