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民間文化:妙趣橫生的滿族補綉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尤其少數民族他們能歌善舞,隨着歷史文化的沉澱,從而使他們形成了怪異的藝術文化。侗家人把歌看成了精神食糧,他們可以不用飯不喝水,然則他們不能不唱歌不舞蹈,他們以為歌就是和別人相同交流的工具,他們視歌為寶。
一、侗族文化的歷史生長和現狀
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據傳是古代越人的後裔,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國貴州、湖南、廣西等省,現有人口二百六十多萬,主要從事農業和林業生產。而在貴州省的黎平縣是天下侗族聚居最多的縣,有侗族人口三十五萬。侗族棲身的地方不僅風景秀美、民俗淳樸,而且侗族也是一個極富締造性的民族,有民諺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花橋。”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見、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靈去捕捉與瀏覽的民間音樂。由於以前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優異的文化傳統、生涯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靠着優美的歌聲一代一代往下傳,“漢人有字傳書籍,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是侗民族生涯的真實寫照。侗族大歌歷史久遠,它的形成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早在宋代已經生長到了對照成熟的階段,宋代着名詩人陸遊在其《老學庵條記》中就紀錄了“仡伶”(侗人自稱)團體做客唱歌的情形: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
凝結人民情懷和智慧的滿族剪紙
二、侗族大歌的先容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身手、演唱方式和演唱場所均與一樣平常民間歌曲差異,它是一領眾和,分崎嶇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着異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侗族有三大國寶——鼓樓、大歌、風雨橋。民族文藝方面,侗鄉一直被譽為“歌舞之鄉”,至今還傳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風,撒播着數十種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戲、侗歌、哆耶、蘆笙舞最受人喜歡。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聲部合韻,名揚天下。
三、侗族大歌的文化影響
任何一個民族的民間文藝的發生、生長、演變和消亡都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生態相關。民間的社會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間文藝就存在於民俗文化環境之中。民俗對民間文藝的影響除一樣平常显示為整體效應外,尚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某一文學藝術總是深深紮根於某一民俗環境之中。侗族之以是能締造出震驚天下的藝術瑰寶——侗族大歌,這和侗族的厚實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開的。侗族是一個興趣和平、團結的民族,他們的種種民俗流動都以團體為主,例:團體做客、團體對歌等等,這些充實體現了侗族人民的友誼、團結、愛美和群體意識較強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審雅觀的一種外在显示形態,即在直覺狀態中去體驗戀愛、人生;發現、融會、尋覓、嘆息人生的事實和意義,同時也展現出侗族人民對人生的執着、熱愛和追求。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計的優越土壤。
你可能也會喜歡:
傳統民族文化:牛魂節文化
壯族文化:莫一大王節的傳說
壯族文化:壯族霜降節的由來及簡介
布依族傳統節日:三月三
八角鼓,滿族的戲曲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