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取名 三才五格 正文

中國取名特點之“通俗化”,中國取名特點之“通俗化”

是非好壞便是不清的姓名,是非好壞便是不清的姓名

中國取名特點之“通俗化”

據統計,我國現在約莫有4100多個主要姓氏,位列前三位的王、李、張占天下總人口的21.6%,而一樣平常用的漢字不外2000個左右,重名的概率可想而知。
  缺少姓氏,先天不足
  姓氏和名字在古代實在是四個差其餘器械,姓和氏是脫離的。姓氏中的姓是“別婚姻”,氏則是“明貴賤”。姓是源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作為一個血緣家族的稱謂。氏則隸屬於姓,是夏、商、周時貴族間區別差異血緣關係的一種制度。
  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則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部落首領以及他們的兒子可以擁有姓,到春秋時期,生長出22個大姓。
  氏則是姓的支脈,相比姓,氏的生長則自由得多,春秋時期執行宗法制,貴族可以以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魯申即魯僖公申;以職業名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住地之名為氏,魯庄令郎遂住東門,稱東門遂。
  到了戰國,宗法制度瓦解,姓氏的詳細內容也最先發生轉變,氏逐漸轉變為姓。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田氏代齊”,本屬於姒姓的齊國田氏到戰國時就爽性以田為姓了。原本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只著名,戰國之後,隨着封建制度的逐步形成,舊的貴族勢力虛弱下去,平民也最先有姓,也就有了國民一說。

錯誤取名再好的名字也沒意義,錯誤取名再好的名字也沒意義


 
  隨着中原政局的穩固,姓氏命名的隨意性就小了許多。西漢史游撰寫的《急就篇》列單姓127個,複姓3個,共130個姓氏。宋代邵思的《姓解》中收錄了2568個姓氏。明代《古今萬姓統譜》收姓氏3700個。
  西方人的姓氏就多了,不外他們的名字主要來自聖經,存在重名不重姓的情形。而俄國人的名字有本名、複名和姓三段組成,好比列寧的本名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重名的幾率就大大降低了。
  也有一些國家已往也存在跟中國上古時一樣的情形,國民是沒有姓的,好比緬甸已往也沒有姓只著名,為了示意家族的世系,兒子取名時會用父親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做開頭,以此類推。日本是在進入戰國時代后平民才有姓的,那時為了確立戶籍制度,國家向民間徵集姓氏,那時許多人跑到衙門后就隨便取了姓,好比田中就是在田裡、松下就是松樹底下、犬養就是養犬的人。
  我們周邊的近鄰中,韓國同樣也有嚴重的重名問題,由於韓國的大姓如金、宋、朴等都有相當大的人口數目,相比中國人,韓國人取名也十分不易。
  文化趨同
  除了姓名的“先天條件”不足外,中國人在取名時還存在文化趨同的問題。不久前曾有一份研究指出,北京女性多以“靜”為名,哈爾濱女性多以“淑”為名,成都人則加倍偏心“勇”字,上海女性偏好“潔”字。
  另一個造成重名的緣故原由則是家譜的限制,由於一些大姓共用家譜,好比孔姓,那麼其標誌輩分的誰人字就會大量泛起在這一歲數階段的人名中,即是把姓名的前兩個字都佔了,可供選擇的只有第三個字,客觀上造成了重名概率增添。

 


@-------------------------------------------------------@

助感情平順的吉利名字,助感情平順的吉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