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定明山下 大佛寺
中國釋教文化撒播數千年,是歷史文化的象徵,且寺廟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在我們心中!許多古寺廟見證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生長,庇佑了各個朝代繁榮茂盛!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都會文化看看中國十大寺廟排行吧!
華藏寺,全稱為“永明華藏寺”,位於峨眉山金頂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頂(金殿)”是華藏寺的其中一殿,所處位置最高,與華藏寺合二為一,統稱華藏寺,俗稱金頂,其意可各有所表。華藏寺,始建於東漢,那時稱普光殿,后更名為光相寺。明代在殿後最高處營建普賢殿,俗稱銅殿。殿頂鎏金,又稱金頂。金頂所在的山峰也因此得名。銅殿及華藏寺皆毀於火,新建的金頂華藏寺依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漫衍着三重殿堂。
景點
三重殿堂
銅殿及華藏寺皆毀於火。新建的金頂華藏寺依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漫衍着三重殿堂。
第一殿是彌勒殿。殿門上懸挂着趙朴初先生題寫的“華藏寺”金匾。寺內供奉銅鑄彌勒佛像,背後是韋馱銅像。殿內另有三足銅鼎和明萬曆年間銅碑等文物。
第二殿是大雄寶殿。殿中供奉着銅質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內另有華藏寺彌勒殿銅磐、銅鐘等以及銅鑄像、銅普賢像等釋教文物。
第三殿是普賢殿,即金殿、金頂,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門的匾額有“金頂”、“行願無盡”、“普賢願海”、“華藏莊重”等,為趙朴初、本換、明腸等題寫。殿內供奉普賢騎象銅像,普賢端坐在蓮花台上,手執如意,蓮台置象背上,白象腳踏四朵蓮花。整個造像通體銅鑄,通高4.5米。殿內另有銅鼎等物。
全國重點寺院 化城寺
歷史沿革
明洪武初(約公元1377年)國師寶曇奉旨來山重修寺院,時見板屋一椽,因山高風大,雲南總兵祁三升捐資,遂將之覆為鐵瓦,俗稱鐵瓦殿(今703電視台處),按察趙良壁增修,后被火焚。明代萬曆辛丑29年(公元1601年),妙峰(山西五台山僧)、惟密禪師來峨禮行普賢,發願鑄三大士滲金像以銅殿覆之名山,即募西蜀藩王潞安沈王朱模攜得黃金數千兩,送往湖北荊州監製,鑄於明萬曆壬寅(公元1602年),歷經數載,先後鑄造銅殿三處:一在峨眉山,二在五台山,三在普陀山。
明萬曆乙卯(公元1615年)秋天運至峨眉組裝,在大峨山鐵瓦殿後的最高處,做成了普賢願王銅殿,銅殿通高二丈五尺,寬一丈四尺四,深一丈三尺五。銅殿上部為重檐雕甍,環以綉欞瑣窗,殿中祀大士銅像,傍繞萬佛,門枋空處雕畫,雲棧劍閣之險,頂部通體敷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故稱“金殿”或曰“金頂”,明神宗朱翊鈞御題橫額稱“永明華藏寺”。清光緒16年(公元1890年)該殿毀於一炬,光緒18年(公元1892年)寺僧心啟、月照僧人新建約180平方米的磚木組織的殿堂,銅碑、銅門等置其中,殿脊之上置以滲金寶頂,仍不失“金頂”之莊重。
民國12年和20年(公元1923、1931年)又兩次失火后重修。1953年人民政府拔專款對華藏寺舉行維修,(1970年)中被“703電視台”佔用,作為微波發射機房,1972年4月8日上午9時30分,因該台事情職員在發電中操作不慎,引起火災,迅速燎原,大火肆虐二日,使重大的華藏寺木結構寺院蕩然無存,大量珍貴釋教文物損失殆盡,成片冷杉及草甸被毀。清光緒16年(公元1890年)至1972年,華藏寺歷經幾回大火,現在僅倖存明代“銅碑”、“銅門”和清代“銅象”,是峨眉山憂傷的釋教珍貴文物。
2002年,為了響應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把峨眉山建設成“中國第一山”的招呼,重新設計制訂了“恢復華藏寺刷新工程”的方案。本着宏揚峨眉山釋教,挖掘歷史文化遺存,振興旅遊的原則,做好科學設計,確立以人為本的協調社會。搬遷“703電視台”,拆除原華藏寺前部,整治環境,由峨眉山釋教協會詳細肩負,擬建高約48米(含法台須彌座)的“十方普賢”銅像,以恢復華藏寺(金頂)昔日之莊重。建設工程已於2004年八月動工,2005年底完工,配套設施數年完成。
相關文章推薦:
十大好就業專業之國際經濟與商業
十大好就業專業之會計學
十大好就業專業之土木匠程
十大好就業專業之机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