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故事 飲食文化 正文

探尋回族小吃 饊子的起源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假若我們身邊有回族的朋友,若是遇到開齋節、古爾邦節等重大回族節日時,必定能夠看到一種黃色類似麻花狀的油炸食品,而這種小吃就是饊子,那麼回族文化中的饊子又是如何起源呢?本期的中國飲食文化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吧。

飲食文化

  饊子,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面為主料。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干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后入口即化。

  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火時食用的“寒具”即為饊子。那時候,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2000多年前,我國着名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着名宋代詞人、美食家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餦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名為《寒具》的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記載:“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新中國成立后,寒食節逐步與清明節融合在一天,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也早已遺失,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喜愛,時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時令食品。

  饊子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每逢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等民族節日,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饊子,用以招待客人,饋贈親友,俗語有“點心香,月餅回鄉饊子美,回回的饊子甜又脆”一說。

  當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日問候。客人入座后,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饊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後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產的方塊糖。客人吃着油饊子喝着茶,主人高興地連聲說:“熱合買提,熱合買提。”(漢語“謝謝”之義),感謝客人的光臨。

  如今,在許多食堂和早點鋪里,饊子也已成為常見食品,隨時可以買到,饊子也常出現在非節日場合,並且在內地也普遍存在,比如四川樂山的豆腐腦中就有饊子加入,味道也不錯。

相關文章推薦:
每天吃蘋果的最佳時間 吃蘋果的好處
一歲寶寶食譜 好吃又營養
兒童營養食譜 兒童營養不良的危害
血糖高忌吃什麼 吃什麼降血糖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