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宗教文化 正文

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 你知道幾句

道教的宗旨是什麼 你了解多少

  佛經是釋教的教法教義,被當做指導眾生通往真理的指南。佛經中有許多有禪意的句子,閱讀佛經就是思索經文對自己的意義,將經文內化為自己身心的修持,你以為哪個句子最有禪意呢?那麼本期的釋教文化,為你剖析。

宗教文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原本無一物,那邊惹灰塵。
  這首偈子的出處是《六祖壇經》上的,昔時五祖為了考證哪個徒弟有資格繼續他的衣缽,以是叫他們各寫一個詩偈做磨練。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就寫了此偈。這個偈子說我們的佛性犹如明鏡一樣,雖然空無一物,卻能如日光朗照,讓我們的身體發生作用,原本是清凈無染的佛性,卻由於我們的種種顛倒妄想把我們的無邪佛性遮蔽了。從總體來說這個偈子見到了佛性的體,沒有見到佛性的用,悟到了一半,厥後再次聽五祖為他講述金剛經,當聽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才名頓開,見到空性之後還要發菩提心把佛性用出來,否則就墮惡空了,於是重新寫了一個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搖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最後一個何期自性即是我們佛性的用,能夠生起成千上萬度化眾生的利便竅門。這就是發菩提心,菩薩六度萬行,成佛的必經之路。

  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菩提本自性,是說眾生皆有佛性,佛性皆在自心,只是履歷累劫,無明妄動,有所偏心,中貪嗔痴毒,處煩惱中,心隨境轉,迷失於境中外相,做諸業障,於是菩提自性如烏雲遮蔽,終日不得見。但雖然不見,它仍然在那裡。 性凈是菩提。去除諸業障,自然菩提性現。只是這業障是數十億年積累下來的,層層遮蔽,許多都成了習性。俗語道山河易改,個性難改,這裏就是指的習性很難改變。業力雖不能思議,習性雖難改,並非不能改,只不外要難行要行,堅定不移。從現在最先時時行六波羅蜜,終可以去除業障,見諸本真。 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菩提本自性,它就在那裡,不是可以修作來的,它是我們成佛的基礎。修行,是要去除業障和偏心,菩提自現。另外。修行要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要去除劃分、二見。非相非非相,相中有佛,相亦非相,本自不二。

道教和基督衝突嗎 可以同時信仰嗎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句佛經名言,包羅着很深的哲學頭腦,一樣平凡人包羅文人們喜歡以此開頑笑,以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虛無或烏有。說僧人識破紅塵,把女人看做是虛無或烏有,便出家做僧人了。實在色並非女色,空也非虛無烏有。要熟悉此言的真正寄義,還得從釋教的基本教義提及。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最基本的空實在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涵蓋了一切,包羅所有的感知舉例來講,我們這群人沿着時間軸在前行,任何一種可能性都鐵定會發生的。色即是空,讓人們熟悉到事物的徵象,從而熟悉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人心中的虛妄發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善惡循環。

  恰恰專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這句話是從懶融禪師的偈子里摘出來的,以對“意修”作個註解。懶融禪師的偈子很好,人人都喜歡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專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專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做功夫正在專心時,卻不見有念可起,就是“恰恰專心時,恰恰無心用”。旁敲側擊大談釋教名相,勞心艱辛;直指心源,不說余話,便沒有那麼繁瑣、那麼繁重。這就是“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大道無形、至心無相,雖然無形無相,卻時時四處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雖然都是它的妙用,覓它自己卻又了不能得。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大乘佛學原本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勇敢精神,這是釋教救度眾生脫出苦厄起勁入世的一面。如民間最常說的“十八羅漢”即是已修成正果,但不住涅槃的人物,他們受釋迦摩尼佛祖的囑託,常住世間,為眾生福。 這裏指出學佛者的修習,並不僅僅是消極地阻止慾望情緒,而是在於起勁的磨練意志,引發志氣。這種佛學精神發揚到革命事業中,就是要徹底去除一切私慾。只有這樣,才氣勇往直前,沒有任何縛累懸念。對於革命歷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種種艱難困苦、威脅危險,不只不能恐懼,而且要視為磨練激勵的好時機。空門常說,有因無緣不能效果。若是說普救眾生是因的話,那麼艱難困苦即是緣,只有因緣和合,修行人才氣開悟,也才有可能取得正果。

相關文章推薦:
釋教四大天王都有誰 代表着什麼
觀音屬於玄門照樣釋教 各有說法
從釋教經文中學習人生四不
舍利是怎麼形成的 為什麼就只有在釋教有
釋教象徵物,釋教蓮花圖片大全

道教四大元帥 你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