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周易萬年曆怎麼算命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萬年曆是一種將公曆、農曆、干支歷相互對應,編排在一起的歷學工具書。查用萬年曆,主要是使用年曆中的干支紀時。
干支紀時是我國獨創的歷史最悠久的曆法。它以天象為依據,符合物候特點,體現了五行旺衰。在諸多學科中,有着其它曆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干支紀時,在中醫、氣功、周易數術、農作、曆法等領域中:有着特殊的實用價值。每當需用干支紀時,而需用者手中沒有萬年曆的時候,往往束手無策。
,只需記住十四字的歌訣,一年中的干支紀時就可迅速算出。這種快速心算萬年曆的方法,叫“銀盤子”,“銀盤子”是民間術士創造的萬年曆速算法,歷史悠久,以往採用師徒間口授方法傳授,嚴禁外傳,我們在此將“銀盤子”合盤端出,公諸於世,以進一步探討揭秘。
“銀盤子”是以農曆為基礎,推算干支紀時的方法。
農曆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如果不考慮小月因素,農曆兩個月60天,與一個甲子六十組干支數目相符,即每兩個月可重合一個甲子。按照這樣一個規律,知道了某年的正月初一的日干支,就等於知道了三月初一,五月初一,七月初一,九月初一,十一月初一的日干支,這幾個月的初一的日干支,應是相同的(有閏月者,月分稍有變化)因為農曆中存在小月,只要知道某年有幾個小月,其分別為哪幾個月,所推日期經歷了幾個小月,干支紀日順延幾天就是了,這樣心算干支紀日就變得十分簡單了。
心算萬年曆,必須了解以下四個要點:。 (1)該年歲次;(2)正月初一的日干支;(3)立春的日、時;(4)當年幾個小月,分別為哪幾個月。
“銀盤子”僅用了十四個字的歌訣,便將以上四個問題圓滿地解決了。“銀盤子”的創造者,為了保守秘密,在編製口訣時,採用了“加密術”,即對同一地支,往往採用多種稱謂。這樣做,一是提供了多一些的音韻,使編出的歌訣押韻。而更主要的是為這種心算法採取了“加密”。同一地支眾多稱謂,變換使用,即便外人聽到也不得其解。
“銀盤子”不但對地支稱謂進行了加密處理,為了便於記憶,控制歌訣字數,還設置了一些相關月份的簡稱。月時,可稱“金蟬”。另外遇到閏月,分別以前、后、雙表示。如后五,指閏五月,前三,指前三月,雙七指前、后兩個七月。
發現節氣與農曆月之間,有一定規律可以進行修正,只要加上相應的修正值,從立春節即可推算全年任何一個節氣的交節日期。大部分節氣不差一個時辰。個別節氣在推算中會有幾個時辰的誤差,但用心算法達到這樣的精度,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實用要求了。古人曾規定了一個修正數,不甚精確,筆者經過慎密演算,重新確定了修正值,歌訣是:
立春時刻起根源,
驚蟄倒退時辰三,
要知清明三月節,
不用加減做龍壇。
加八時辰是立夏,
二日退一芒種天,
三日四時為小暑,
五天秋到衣食干。
五日十時交白露,
六日五時寒露天,
六日七時立冬節,
六日四時大雪連。
五日九時交小寒,
推算不會差半天。
以上是從立春節時間起計算不同節氣,需要加上有不同時間修正值。了解了由立春起,推算十二節氣時修正值,再根據“銀盤於”歌,即可算出一年中的任何一個節氣的交節時間,知道了交節時間,就能確定干支紀月的起始。
試以1957年為例,推算立冬時間,確定干支紀月。
“銀盤子”歌訣曰:“丁酉癸卯初五蛇,木局后刀四申丑上查”。“銀盤子”所表達的意思為:1957年歲次丁酉,正月初一的日干支是癸卯,正月初五巳時立春。十月、二月、六月、閏八月、四月、七月、臘月為小月,該年閏八月。
立冬節為十月節,因該年閏八月,所以立冬節在陰曆九月中,該年正月初五立春,設九個月後的初五(即九月初五)立冬。立冬前經歷了五個小月(小月29日,干支月約30日),先補上五日,再加上修正值六日七個時辰,即為立冬時間。
立冬日期為:九月初五巳時+(五日) +(六日七個時辰)=九月十七日子。
根據“五虎遁”規定,干支月為辛亥月。再以1938年為例,推算芒種節時間,確定干支紀月。
“銀盤於”歌訣曰:“戊寅癸亥初五戌,印酉龍羊閏前七”。
“銀盤子”所表達的意思為:1938年歲,次戊寅,正月初一日干支為癸亥,該年正月初五戌時立春。該年四月、八月、三月、六月、前七月、十一月為小月,是年閏七月。
芒種節為五月節。芒種經歷了三月、四月兩個小月,修正值為二日退一時辰。正月初五立春,設五月初五為芒種節。芒種節交節時間為:五月初五戌時+(兩日)+(兩日-1時辰)=五月初九酉時。根據“五虎遁”規定:干支月為戊午月。
“銀盤子”是中國先人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心算萬年曆法。只要將六十甲子熱練掌握,用心記住十四個字,即可推算出一年之曆法。記住數百個字(幾十個歌訣)就可推算數十年的曆法.可以說學會此法,即胸有曆書,很有實用價值。現在我們大力提倡學術交流’,不搞門戶之見,完全可以去掉“銀盤子”的加密做法,重新編製歌訣,使之更簡明、易記,讓更多的人掌握心算萬年曆法,使這種隱匿在民間的秘術服務於社會。
注;本文銀盤子古歌訣由山東肥城欒昌明老先生提供。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