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古人巳時養生規律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古人巳時養生規律

巳時(9點至11點)脾經當令: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我們應少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脾胃攝人的營養物質。先天不足的,可以通過後天調養補足,也同樣可以健康長壽。先天非常好的人,如果長期不重視後天脾胃的調養,則會多病減壽。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當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原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反之,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退,則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也會因此而失常。

在五行中,脾屬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顧,土能生養萬物。脾胄居中土,與其他臟腑關係密切,所以《慎齋遺書》有言:“脾胃一傷,四臟皆亂。”脾與胃,一陰一陽,互為表裡,脾與胃共同參与飲食的消化和吸收。食物進人胃以後,由胃進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將其變成食糜,然後由脾進行消化、吸收,化生為精微營養物質。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與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應相互協調,才能正常發揮。脾為陰土,喜燥惡濕;胃為陽土,喜潤惡燥;脾的運化有賴於胃陽的動力,胃的受納有賴於脾陰的資助,當不燥不濕,不冷不熱,兩者相輔相成時,才能完成納運過程。人的脾惡濕但多濕證,人的胃惡燥但多燥證,這是由於人的不良飲食習慣所造成的。脾與胃居於中焦,是升降的樞紐,其升降影響着各臟腑的陰陽升降,因此脾胃健運,臟腑才能和順協調,元氣才能充沛。所以,在調理機體時尤其要注意調理脾胃的氣機。

《素問•五臟生成篇》記載:“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這是說,口唇的色澤與全身氣血是否充盈有關,因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實際是脾的運化功能狀態的外在體現。

因為口唇是脾經的一面鏡子,所以《靈樞•五閱五使》說:“口唇者,脾之官也。”《素問•金賢真言論》指出:脾主肌肉,開竅於口,在液為涎;氣對液有收攝作用,脾氣虛,不攝液則流涎,脾虛之人肌肉彈力不足,容易鬆弛,因此睡後會張口,形成口水外流,這就是脾氣虛的表現。“脾開竅於口”,即飲食口味及食慾的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一個人的脾經通暢,即可飲食有味,食谷感覺香甜,吃得多,這樣才能營養充足;反之,則可出現食慾減退或口味異常,如口淡無味、口膩不思食等癥候。

周易在線查詢:周易算命

本文來自專題:巳時是幾點到幾點鐘,  巳時出生的人是什麼命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