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酉時養生規律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當令: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精華。
腎經是人體協調陰陽能最的經脈,也是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主要經絡,由於酉時是工作完畢需要稍事休息之時,因此不宜過勞。中醫上所說的腎不是西醫所說的腎臟,其涵蓋腎臟、輸尿管等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是人體生命的根本,關係到其他臟腑,所以非常重要。腎又有“先天之本”之稱,腎經主生長、發育、生育,為全身陰陽之根本。此外,腎主水液,主納氣。如果一個人腎氣虧損,就會表現為腰膝酸軟,易生疾病,易衰老。腎主藏精,“精”是人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所藏之精有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來自於父母,是與生俱來的;後天之精,來源於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轉輸五臟六腑,成為臟腑之精。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之精的滋養。
腎所藏之精可化生為腎氣,腎氣屬於元氣的一種,它的充盈與否與人體的生、長、壯、老、死的生命旅程密切相關。平時我們所說的肝氣、脾氣、心氣也都屬於元氣。元氣是人體中最根本的氣。元氣,乂稱真氣。元氣充沛的人,臟腑組織功能旺盛,身體則強壯少病;反之,如元氣衰敗,人就會生病、衰老甚至危及生命。元氣包括元陰和元陽。元陰與元陽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人體生長發育,繁衍生息,因此,這兩種物質是密不可分的。由於腎所藏的元陰與元陽是生命的原物質,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源泉所在,所以我們把腎稱為“先天之本”。
腎的楮、氣、陰、陽虛衰不足,就可稱為腎虛。腎虛可分四種:腎氣虛、腎陽虛、腎陰虛和腎精不足。腎氣虛多表現在功能上,腎氣不足可細分為腎氣不固和腎不納氣。如果腰膝酸軟、聽力減弱或遺尿失禁,或滑精早泄,女性懷胎易滑等,均屬腎氣不固。如果腰膝酸軟,症見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沉弱,則為腎不納氣。腎氣虛較甚、全身機能低下且伴有寒象者,則屬於腎陽虛,比如腰膝酸軟疼痛,畏寒肢冷且下肢為甚,頭暈目眩,精神疲憊,面色蒼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或見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瀉;水腫,腰以下較茂,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等。腎精不足者,小兒則常見發育遲緩,成人則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閉經不孕,性機能減退,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等等。腎陰虛的癥狀為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男子陽強易舉,遺精,婦女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瘦人多陰虛,胖人多陽虛),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腎主骨髓。”腎藏精,精生髓。髓分為骨髓、脊髓、腦髓,這些都是由腎精化生出來的。腎精的盛衰,不僅會影響骨髓的發育,而且也會影響脊髄及腦髄的充盈。脊髄上通於腦,腦由髓聚而成。《素問•五臟生成論》講:“諸髄者皆屬於腦。”視、聽、嗅、感覺及思維記憶等功能都源於腦。而且這些功能又都在腦髓的充實下才能發揮作用,而髄海的充實又依賴於腎氣的溫煦、充養。如果脊髓不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就會出現腦轉耳鳴、頸酸感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等證。《醫方集解》說:“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可見腎精虧虛是導致老年痴獃的根本原因之一。
古代養生家很注重以“吞唾”來養賢精,把舌下分泌的唾液稱為“金津玉液”,吞咽並用意念將其送入小腹,古人稱此法為“玉液還丹”。若老年人平時多吞唾則有助於固腎養精,還可以預防老年痴獃等症。
周易在線查詢:周易算命
本文來自專題:酉時是幾點到幾點鐘, 酉時出生的人是什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