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驚蟄是什麼意思

2021年4月25日是黃道吉日嗎 本日時辰吉凶查詢

驚蟄,古稱“啟蟄”,二十四節氣[1]之中的第3個節氣[2]。在每年二月月朔前後(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門區域進入春耕季節。
中文名:驚蟄
外文名:The Waking of Insects
別名:啟蟄
代表寓意:天氣回暖,春雷始鳴
天氣特點雨水漸多,乍寒乍暖
季節:春季
時間:二月月朔前後(公曆3月5-6日) 
太陽位置太陽到達黃經345°
前一節氣:雨水
后一節氣:春分
習慣流動:祭白虎、打小人
習慣食物:“炒蟲”、生梨
農事流動:防病蟲害
養生: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性
三候:桃始華;黃鸝鳴;鷹化為鳩
屬性:二十四節氣之第三個節氣
 
驚蟄(jīng zhé),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二月月朔前後(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
 
 
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蟄伏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

為什麼元宵節也叫燈節 為什麼要吃元宵

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yú),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現實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竣事蟄伏,“驚而出走”的緣故原由。 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尾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規則與沿江江南區域的天氣紀律相互吻合。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形貌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根據一樣平常氣侯紀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最先轉暖,雨水漸多,大部門區域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蟄伏的種種昆蟲的時刻,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最先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徵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節氣人們要注重氣象台對強冷空氣流動的預告,當心冷暖轉變,預防傷風等季節性疾病的盛行。

2021年4月不宜結婚的日子 這幾天不適合嫁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