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哪些民族過清明節

2021年立夏民間吃什麼 下一個節氣是什麼

哪些民族過清明節


 清明本是24節氣中一個通俗的歲時節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說法,這個節氣萬物蘇醒,是適合耕作的時令,往後進入農事大忙的階段。


  清明節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早先,清明節並沒有祭祀祖先的習俗,但厥後逐漸與日期相距僅一两天的寒食節相融合,生長為中國主要傳統節日。


  寒食節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厥後與晉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傳說相附會,寒食節約墓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清明節與寒食節,兩個民俗節日融會後,禁煙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祭祀祖先的習俗越發凸顯。由於我國的歷史起源於農業文明,農耕手藝、家庭事業、宗親宗族等都考究世代傳承,以是2000多年來,清明節追思祖先,成為中國人傳承不息的特有習慣。

2021年立春吃什麼比較養生 農業文化特點是什麼


  在我國,除了漢族以外,另有一些少數民族同樣有過清明節的習俗,如我國北方的滿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以及南方的壯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納西族、布依族、普米族等共計25個民族,都過清明節,只是過節習俗不盡相同。


  例如,壯族群眾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過清明節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而土家族人們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掛青,家裡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另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風,清明節要上山采艾蒿,洗凈切細后,與糯米、臘肉、蒜苗、五香、鹽等夾雜蒸熟,叫作“清明粑”。


  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想念先烈的節日,也是無數外洋遊子所謂“認祖歸宗”、落恭弘=恭弘=叶 恭弘 恭弘歸根的主要紐帶。在我國,清明節的基本內容,以省墓祭祖、踏青春遊為主,但正所謂“十里差異風,百里差異俗”,各民族的清明節習俗也是各有特色,頗有意見意義和文化內在。



清明節出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