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霜降期間的“敬耕牛”有着什麼含義?為何到霜降农民還再忙?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的智慧結晶,通過他們日積月累的經驗才能夠得出來這樣的結論,而且二十四節氣其實主要是為農事而區分的,所以節氣也與农民息息相關,那麼霜降期間的“敬耕牛”有着什麼含義?為何到霜降农民還在忙?

霜降期間的“敬耕牛”有什麼含義?

“重陽敬老人,霜降敬耕牛。”把“敬耕牛”與“敬老人”相提並論,可見農人對耕牛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歷來,耕牛和庄稼人相依為命,很難想象,昔日沒有耕牛的農人要養家糊口,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和辛苦。有了一頭耕牛,就等於有了一個好幫手。
俗話說得好:“牛通人性。”耕牛也懂得生存的艱難,惟有和主人合力耕耘,才會換來好收成,生活才會有所保障。為此,牛陪伴着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霜降時節,該收的收了,該種的種了,農人和耕牛都消停了下來。為了感謝牛對一家人的貢獻,農家要對牛進行三天的犒勞,俗稱“敬耕牛”。這三天是指霜降前一天,即“頭降”,亦稱“前降”;霜降當日,即“正降”;霜降后一天,即“尾降”,亦稱“后降”。
有民謠唱道:“霜降三日不用牛,鏟蹄釘掌去憂愁。頭天要喂開降飯,梳洗打扮挂彩綢。”並有“三禁”,也就是按照俗例,三日內禁用牛力、禁鞭笞,期間若有牛意外死亡,必須埋葬,禁止食用。
耕牛一般都幫助一家農戶許多的忙,到了霜降,农民閑了下來,耕牛也不用耕地了,所以在霜降“敬耕牛”也是為了犒勞忙了一年的耕牛,用三天好好伺候它,讓耕牛也舒舒服服地過霜降,來年又一起賣力。

為何到了霜降农民還在忙?

霜降,北方大部分地區已在秋收掃尾,即使耐寒的蔥,也不能再長了,因為“霜降不起蔥,越長越要空”,因此北方农民在霜降基本也要休息了。但是在南方,卻是“三秋”大忙季節,單季雜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種早茬麥,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滿地秸稈拔個盡,來年少生蟲和病”。收穫以後的莊稼地,都要及時把秸稈、根茬收回來,因為那裡潛藏着許多越冬蟲卵和病菌。華北地區大白菜即將收穫,要加強後期管理。霜降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乾季,要高度重視護林防火工作。所以在南方,霜降時節农民反而更加繁忙,需要收割也需要播種。

關於霜降的各地農諺

山西:時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種莫放鬆。采棉刨薯回茬麥結合秋澆快進行。澆地造林集飼料,山藥異地換種子。
河北:寒露霜降,收割大豆。抓緊打場,及時入庫。晚茬小麥,突擊播種。收割山草,好喂牲口。菠菜油菜,種上幾畝。來年春季,能早收穫。
山東:霜降一到,天氣漸冷。抓緊收割,地瓜花生。切曬瓜干,要趁晴天。地瓜入窖,不能放鬆。麥田苗情,檢查要精。缺苗斷壟,及時補種。
新疆:十月寒露與霜降,秋高氣爽秋風涼。北疆初霜在上旬,南疆霜降見秋霜。抓緊秋澆和冬灌,勞動果實快貯藏。牲畜抓膘又配種,拉運草料到冬場。
江蘇: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
上海: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種冬活忙,晚稻脫粒棉翻曬,精收細打妥收藏。
安徽:寒露收割罷,霜降把地翻。
湖南:十月寒露霜降到,收割晚稻又挖薯。
福建:十月寒露霜降臨,稻香千里逐片黃,冬種計劃積肥足,添修工具稻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