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民間習俗:這些民間習俗,您可還記得?您可在傳承?

民間習俗

  一、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古代有句民謠,叫做“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古代,早的從臘八開始,晚的從臘月的二十四,就要開始着手年貨了。而掃塵,就是準備過新年的第一件“大事”。那麼對於掃塵的寓意是什麼,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按照古代民間的說法,因為語言發音的緣故,“塵”的諧音就是“陳”,那麼“掃塵”就是“掃陳”,有“掃陳迎新”之意,把“晦氣”掃出去,迎來新的“運氣”,這就是掃塵的寓意。



  二、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三、貼窗花

  窗花是漢族民間剪紙中分佈最廣、數量最大、最為普及的品種。分為“南北風格”,南方以“精緻”為美,其特點是玲瓏剔透;北方以樸實生動為美,其特點是天真渾厚。其他剪紙品種都是在窗花基礎上發展與延伸。南北各地農村在春節期間都要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並寄託着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窗花無論題材、表現手法、剪刻技藝都是剪刻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現代窗花剪紙已漸漸形成獨立的藝術門類,但由於他們最初源於漢族民間喜慶或民俗活動中的剪貼畫,且多貼於農村窗戶的白紙上而被稱為“窗花”。

  窗花對每個人來講,是一個能引起許多流連和情感的美妙稱謂。農曆正月初一,俗稱春節,這一天,貼窗花裝飾居室環境成為中國春節喜慶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四、年畫

  過年貼年畫是為了驅邪、避邪,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限於門神,財神爺、兒童、五穀豐登、迎春接福等都成為年畫的內容。

  五、守歲

  守歲,也就是晚上不睡覺,等待新一年的到來。為什麼要守歲呢?天津市民俗專家尚潔解釋說,“歲”,中國古代與“年”相通用,歲即是年,年即是歲。

  據《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穀梁傳》中也說“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就連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樣子。因而,可以推斷,“年”是豐收喜慶的日子,而過年則是對豐年的慶賀和祈禱。

  舊時臘月三十夜晚,人們吃完年夜飯後,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職。家長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們跑到戶外放鞭炮、煙花,婦女們則要忙着準備包餃子的面和餡。忙罷,全家老少圍爐而坐,邊吃乾貨、瓜果,邊說古論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謂之“守歲”。據說,守歲的風俗在晉代就已十分流行。

  六、放爆竹

  春節放鞭炮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个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七、拜年

  春節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拜年,又稱走春、探春。過去如果主人親戚朋友多,拜不過來,就由僕人送名片,或送福字,這是上層社會拜年“泛愛不專”的反映。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

  這些傳承千年的民間習俗,您可還記得?您可在傳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