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除夕晚上習俗多 看看你知道多少?

民間習俗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



  除夕的14個習俗

  1、除夕吃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春節的風俗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蚝豉等,因為“髮菜蚝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2、除夕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復用。

  3、除夕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

  微信截圖_20180208154505.png

  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除夕給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余”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

  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緻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5、除夕踩歲活動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

  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除夕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

  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7、除夕要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裡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除夕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着新一年會有“破運”。

  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除夕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它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10、除夕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

  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除夕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除夕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13、除夕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

  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針走過12點后,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除夕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道教信仰與春節風俗

  在道教的習俗中,每年的正月初一更是天臘之辰。鐵罐施食中有一句白文說:“三元五臘無祭祀,四時八節少追修”。三元五臘、四時八節這些必須要對神仙、祖先以及三界十方進行供奉、祭祀的日子。《雲笈七簽》卷37記載:“正月一日名天臘”,這一天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之日,因此全國各地的道教宮觀都要設壇慶賀,舉行祈福法事活動。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本身具有明顯宗教意味的春節活動,隨着對神仙信仰的廣泛普及而逐漸演變成了民俗。如上文提到了為了驅趕異獸而放爆竹,後來附加在爆竹之上的宗教意義逐漸減淡,最終變成一項娛樂活動,並被寄寓了“爆竹聲中辭舊歲”的改舊換新的味道。除此外,還有每年的拜年和發壓勝錢的習俗也都被完整地繼承了下來。

  過了除夕,按照中國人傳統的計歲方法,每個人都又長了一歲。在新的一年開始時,晚輩都要向長輩磕頭拜年,祝福長者在新的一年中健康長壽。北方的一些農村地區至今還保留着先作揖后磕頭的拜年禮節,這和道教中所傳承的中華民族的獨有禮節是完全一致的。當晚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通常都要給後生封上一些壓勝錢(如今多稱為“壓歲錢”),這一習俗也和道教信仰有密切關係。

  《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於吉利,為新年休徵。”壓歲錢,也稱為“壓祟錢”,顧名思義是以此錢來壓住鬼祟,避免小孩子受到傷害。清代文人錢沃臣有一首《壓歲錢詩》寫道:“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這首詩中把小孩子們拿到壓勝錢后的心情和行為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同時還描繪出了壓勝錢的獨特形狀。詩人自己對詩進行了註解,說:“俗以五色線穿青錢排結花樣,(賞賜)兒童壓勝,曰壓勝錢。”壓勝錢,本意是用來壓勝驅邪的,即壓祟。《辭海》中對“壓勝”的釋義為:古代方士的一種術,謂能以詛咒制服人或物。“壓勝”的做法自古有之。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道:“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這種在門上張掛辟邪之物的做法,便是“壓勝”的一種。

  在古代,一些鑄成錢幣模樣的吉利品或辟邪品是最早的壓勝之物,也是現如今壓歲錢的前身。彭信威教授在《中國貨幣史》中寫過一段話:“中國壓勝錢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這是因為在早期的壓勝錢中,往往會鑄上一些吉祥的話語,如“天官賜福”“出行平安”等。《周禮・天官,賜予》中稱:“幣徐之賦,以待(天官)賜予。”現如今南方的一些宮觀中依舊保留着給善信們送“天官賜福”壓勝錢的傳統。

  長輩給晚輩的壓歲錢其實還承載着血濃於水的親情。這些歷經千年還在傳承的古老傳統,正是承載中華血脈的外在基礎。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快樂的節日,期間充滿了與道教人物誕辰有關的神仙傳說和風俗習慣。一般來說,春節可以從臘月二十四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八結束。

  01.在臘月二十四(有些地方是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送灶君。

  在道教中,灶君又叫東廚司命,既管人間飲食,又代天監察人間善惡,年底向天帝稟報。在送灶神前,人們還要大掃除。傳說是因為灶君平時把善惡都記在房樑上,在灶君上天之前把它的賬本塗抹掉,他就不好打小報告了。

  02.除夕是農曆的最後一天,它連接舊歲與新年,帶有神秘的甚至神聖的氣息。

  接神是過去除夕的重要祭典。相傳臘月二十四或二十三諸神升天,回到天庭述職,到了除夕,諸神又回到人間,人們擺設祭品,燒香叩頭,迎接諸神的歸來。除夕的氣氛是熱烈的,鞭炮聲的烘托,接神接祖宗的祭祀活動,年夜飯糰圓的情景,守夜飲屠蘇酒,占卜來年收成,這一系列活動構成了除夕特有的民俗氛圍。

  03.農曆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新年,道教有五臘良辰的信仰,正月初一是道教天臘之辰。

  道教認為一年中的這幾天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在民間,大年初一有很多迎接新年的活動。燃放爆竹、喝屠蘇酒、掛桃符等風俗都跟道教有關。隨着時間的推移,燃放爆竹的意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過去的驅逐山魈惡鬼,變成了迎灶神、接祖宗、接財神的儀仗。

  04.正月初五也叫“財神日”,現在的人們接財神的熱情很高,各地的宮觀里這天的香火也是特別的旺盛。

  道教的財神很多,文財神有比干、范蠡,武財神有關羽、趙公明。關羽是道教中很受歡迎的神仙之一,他被塑造成一位“全能”大神,向他求子得子,求財得財,所以民間也把他當作財神崇拜;尤其是餐飲業的店主,都喜歡請關公做財神兼做保護神。趙公明是道教常見的財神之一,傳說他正好誕生在正月初五。趙公明不但有驅雷役電、去除瘟疫、消除災難的神通,還能夠使買賣公平和合。趙公明與招寶、納珍、招財、利市一起共五神,是為五路神,俗稱“五路財神”,是民間年畫中常見的形象。

  05.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

  道教經典說他歷經三千二百劫,漸入虛無妙道,又經過一億劫,才修成了玉皇大帝,是天地人三界之主。因此,對這位總領宇宙主宰之君的誕辰誰也不敢怠慢。這一天,各地宮觀大都要舉行祭拜儀式,善男信女紛紛到宮觀去叩頭進香。

  06.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元霄節又稱“上元節”。道教有天、地、水三元,又稱三官,主管人間的禍福、鬼神的升轉;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誕辰。這天,道觀常常舉行法會,信眾通常要去三官殿堂進奉香火。三官的職掌是有分工的,上元天官專管賜福,地官專管赦罪,水官專管解厄。

  07.“拜太歲”,就是參拜六十甲子所屬的“太歲神”,也是春節期間的重要風俗。

  因為每個人都有一位“太歲星君”主管一生,稱為“本命太歲”;而每年又有一位“值年太歲”(又稱“流年太歲”),主管人們當年的一切(如人們的健康、事業、婚姻等各方面)。所謂“犯太歲”,即是指自己“本命太歲”星君(即自己出生年的本命屬相)與當年的“值年太歲”星君相臨、相衝、相刑或相害。

  自古以來人們通常認為:犯太歲的人都會流年不利、諸事不順。故而“犯太歲”的人一般都要在那一年的年初到廟裡來“拜太歲”,參加道教的法會;通過高功法師的宗教儀式,可以得到與神靈的溝通,神靈便會賜福於參拜者。

  道教常住過年儀範

  臘月二十七日下午算大帳,二十八客堂備席請團年。年三十日下午於山門外設香案,供本宮前羽后化各派霞靈牌位,巡照下過普板,高功、經師於大殿搭衣起韻去山外“召請”(攝召),監院拈香,攝召畢,經師引道,監院捧牌位去祖堂安位,是為“請羽化道眾回常住過年”。

  各殿主去廚房請供,書記寮請表。晚課,出壇祭孤,轉天尊。下殿後經師起韻打法器引監院到各處神位前“化普表”。止靜后吃過晚飯稍停一刻,執事排班請監院,經師大廚房“接灶”。經師到客堂吃果茶。畢,發鼓行祝壽科儀。畢,雲集祖堂。畢,大眾給監院辭歲,監院給大眾辭歲,道眾普同辭歲。學生給先生辭歲。初一子時開靜,喝“胡辣湯”。早課出壇、祝將、轉天尊,早課畢,化慶賀普表接喜神。

  接喜神

  接喜神是按這年的喜神方位在山門外設香案,上供“喜神”牌位。寮房先備一隻斗,內裝:花生、核桃、棗、錢等,鬥口用紅紙封固備用。接喜神時,寮房派專職巡寮給道眾散香,道眾持香到喜神案前插香於爐,三叩首畢,拔香一炷快步回到大殿前。

  監院持香到喜神案前同樣插香於爐,三叩首畢,捧喜神牌位急回大殿此時巡寮燃長鞭炮,跟於監院后,至大殿,殿主接喜神牌位供好,監院禮畢出殿,抱斗站於高桌上喊“喜神回來沒有”?眾接:“回來啦”,監院遂即抓破鬥上所蒙紅紙大把抓鬥內之物撒之,再問,再撤,三問、三答、三撒畢,監院東一把,西一把,前一把,后一把亂撒,道眾擁擠亂搶,監院最後揚斗撒完,巡寮接斗。監院下桌喊:“給喜神拜年”。

  道眾亂站各處朝上三叩首,知客喊:“大眾給監院拜年”,寮房接喊:“監院給大眾拜年”、“大眾團拜”。“搶喜錢”、“拜年”過程,要使氣氛呈一片觀騰,喜氣洋洋,磕頭也沒次序,有快有慢,你上我下。接過喜神,學生排隊給先生拜年。道友互相拜年。畢,經師大殿發大鼓,執事排班請監院,依科慶賀,雲集祖堂,畢,過早堂吃飯。上午皇經,下午皇懺。初一至初五,經師們在客堂吃客飯。這五天早、晚皆出壇。

  吃大饃

  初一至初五北方常住吃大饃,十六兩稱,早上一斤一個,午飯十兩一個。過堂另有小饃。中午都是“混元菜”。

  掛年單

  自臘月二十四日接駕后,常住執事一律不再轉動,回常住掛單道眾,一律在十方堂或雲水堂居住,名為“掛年單”初六早飯後,掛年單道眾起單。

  上墳

  正月初五日上墳,下午寮房備“食盒”,高灶備祭品飯菜。巡照下普飯,道眾衣冠整齊,經師大殿搭衣,高功起韻,執手幡至祖堂,監院請“攝召”時牌位,經師引道,道眾跟隨,送至山門外,寮房燃冥帛焚化,經師打法器,道眾排隊到十方墳上墳。上墳畢,散隊,自由回廟。清明、十月一日上墳同此。

  上皇經殿

  自接駕后每日上午要上皇經殿。正月初一至初九每日上午皇經,下午皇懺,初三月斗,如遇庚申、甲子日亦要拜斗。初八晚上祝壽,初九早上慶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