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民間習俗:清明的民間習俗

民間習俗

  清明既是24節氣之一,又是一個節日,在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公曆四月五日前後。《歲時百問》一書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故謂之清明。”清明作為節氣,早在漢代以前即已出現。作為節日,則現身於唐代,是唐朝人慎終追遠,親近自然的產物。到宋代,清明節已非常盛行。


640.webp (34).jpg


  【掃墓祭故人】

  《帝京景物略》中曾描寫清明時節的景象:“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有歌者,哭笑無端,哀往而樂回也。”掃墓者在緬懷逝者時倍感生命的短暫與可貴。我們既要感恩故人,也要催護新生,珍惜現在。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哪些


  【插柳與戴柳】

  柳樹為春時佳木,得春氣之先。清明時節民間盛行門窗插柳之俗,祈求生命的力量。《齊民要術》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柳木不僅帶來新火,還具有驅邪避鬼、護佑生靈的功用。

  清代楊韞華《山塘棹歌》:“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民諺還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人們鬢插青柳,或以結成環狀的柳枝戴於頭上,既吉祥又有生氣。這是古代配飾習俗的傳承,與端午佩艾等民俗有着相同的信仰與美飾性質,意在消災遠禍。

  【清明農事忙】

  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農諺“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至今仍指導農事。清明有很多與農事相關的習俗活動,常見的主要有“占歲”,即根據清明節的雨水狀況來占卜今年莊稼能否豐收。還有採茶,因為清明時節氣溫適中,雨水充沛,這時採茶製成的清明茶青翠香醇,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盛產絲綢的江南地區養蠶普遍,《齊民要術》中記載“三月清明節令,蠶妾治蠶室”,表明這時要開始準備養蠶了,因而有祭蠶神、請蠶貓、軋蠶花、捂蠶種、買桑恭弘=叶 恭弘等民俗與農事活動,寄託着蠶農們對於蠶業興旺的企願。

  請蠶貓,江南地區泥塑蠶貓很多,還有版畫。尤以惠山泥人的彩塑工藝歷史悠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有“貓王”之稱的蔣金奎,把蠶貓塑造地活靈活現,在廟會上請回家可以逼鼠,還能避許多惡氣。

  在江蘇無錫,俗信蠶得人氣始生。每當清明夜晚,養蠶人家常把蠶種捂在蠶婦懷裡,叫“捂蠶種”,捂時家中不能生火,也不能見貓。

  【春遊踏青煥生機】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踏青之俗從古時興盛至今。民間有許多說法:“老小踏青,耳聰目明”,“老人踏青,返老還青”,“後生踏青,攀個好親”等。人們到戶外展開豐富多彩的活動,無不展現人們對自然的親近與生命力的張揚。有春風中爭奇鬥妍的放鷂子,飛舞的風箏寄託着去晦氣與迎吉祥的心愿;有勇猛昂揚的鬥雞活動,激起絕不屈服的衝天豪氣;有春光里靈動飄逸的盪鞦韆,蕩漾起多少令人眷戀的故事與詩意;有風靡一時技巧高超的蹴鞠活動,成為公認的足球運動的前身。

  趙孟堅《花心動》說到,“一聲笑語誰家女,鞦韆映、紅粉牆西。”在中國傳統話語體系中,鞦韆是屬於女子的。女子愛鞦韆,愛那種隨着鞦韆起伏自由飛揚、微醉微暈的感覺,還因為它是在狹小的精神空間中飛舞的浪漫。古時女子平日被局限於家務勞動中,她的世界被一面面圍牆隔斷,通過高高盪向天空的鞦韆,她才可把眼光越過那一面面圍牆,打開心胸與視野,看見外面更寬廣的世界。

  2004年2月4日國際足聯宣布“足球最早起源於中國”,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初唐徐堅《初學記》載:“鞠即球字,今蹴鞠曰球戲。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這種運動曾帶給多少人興奮與歡樂。

  “春風三月三,風箏飛滿天。”清明前後,春暖花開,氣流上升,在和煦的春風裡,最適宜放風箏。相傳,風箏為春秋時期的巧匠魯班所創製,最初用於軍事活動,宋代開始流傳於民間,《清明上河圖》中就有放飛風箏的場面,到明清時風箏更為盛行。在古人心目中,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戲,還可以經此帶走自己的疾病、穢氣。

  【食俗寄哀思】

  大部分的清明節令食品都可以冷食,與清明節深受寒食節影響有關。而用節令食品祭祖強調與祖先的共享,也是慎終追遠的體現。

  在南方流行用水磨米粉和多種植物恭弘=叶 恭弘做成食品,以青翠艾恭弘=叶 恭弘制青團、清明麻糍團、清明果最多。

  麻糍,諧音“嘸事”,寓意平安無事,是寧波地區清明祭祀的主祭品,用糯米浸透蒸熟后舂搗而成。青團又叫艾團,以艾草的汁混入粉團,再包裹豆沙餡兒、菜餡兒等餡料。蒸熟出籠時,清香撲鼻,爽口清淡,是最富春意的點心。黑飯糕,又稱烏米飯,是把楊桐樹的恭弘=叶 恭弘子搗爛瀝汁,浸泡糯米后蒸煮而成,油光烏亮,清香中含有淡淡的草藥味。

  清明也是江南地區吃螺螄的最佳時節,這時的螺螄因尚未繁殖,最為肥美可口,故民間有“清明螺,賽只鵝”之說。時令美食還與祈盼豐收相結合,因而清明吃螺又稱為“挑青”,有挑出螺肉烹食后要把螺螄殼扔到房頂之俗。據說屋瓦上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后的養蠶。

  清明為國人認祖歸宗的孝心展示日,“清明到,兒盡孝”的民俗圖景至今在城鄉仍歷歷可見。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下,有時真的得暫停腳步,讓思念可以回到自然、回到祖先安息的地方,重溫先人的智慧,聆聽傳統的聲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