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春節期間全國都有哪些民俗活動

春節民俗活動有哪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這首詩,代表了很多人兒時過春節的記憶,曾經的爆竹聲聲,曾經的鑼鼓喧天,曾經的熱鬧社火……而現實中,“年”好像是離我們卻是越來越遠了。


春節期間全國都有哪些民俗活動


    中原腹地

    北京懷柔斂巧飯

    “斂巧飯”習俗。至今已經傳承180餘年,這一習俗來源於雀兒叼啄谷種救活楊樹底下村霍、靳兩姓人的傳說。每到正月十六日這天,由成人婦女將飯菜做熟,供全村人共食。期間,鍋內放入針線、銅錢等物。食到者,便爭取祈到巧藝及財運。另外,“巧”字,是當地人對麻雀、山雀等鳥兒的昵稱。在人們吃斂巧飯之前,要揚飯喂“巧”,即揚飯喂“雀兒”。


春節民俗活動有哪些


    河北蔚縣打樹花

    每到正月前,北京大街小巷鋪天蓋地都是蔚縣打樹花的宣傳廣告,而打樹花一般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舉行。

    打樹花,原本是窮人的嘉年華,發展到今天,竟然成了蔚縣正月旅遊的金字名片。關於打樹花的由來,當地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說城門上有五顆魁星,村裡人為了來年能使村子多出幾個秀才,便用生鐵熔化成鐵水,雇民間的藝人,去打樹花。鐵水全部落在五顆魁星上,才能表示來年中的秀才多。

    河北正定常山戰鼓

    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八正定廟會舉辦的時期,正定,在是歷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稱這項活動為“常山戰鼓”。表演時,擊鼓者或站成圓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開,面對面對敲;擊鈸打鑼者或站中間,或列兩邊,或與擊鼓者相對。

    河北涿州花燈節

    正月十五看花燈,是很多地方的老傳統了,但是你知道河北涿州的花燈節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嗎?涿州花燈節始於漢,興於唐,盛於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間的“通會樓”而得名,清末民初時列為涿州八景之一,稱作“通會燈市”,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活動。

    山西長治武鄉頂燈

    畫著猙獰的臉譜頭頂花燈――別驚訝,這種奇特的社火形式每年正月元宵節都會在山西長治武鄉境內上演。而這項活動的名字正好取自表演地點,故稱為“武鄉頂燈”。

    至於這項活動的起源,要追溯到五胡亂華時期。根據武鄉縣誌記載,當時的統治者經常在夜晚偷襲後來的後趙皇帝――石勒所在的部落,將抓到的人當做奴隸。為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石勒讓大家把頭剃光,在臉上和後腦勺勾畫上猙獰的臉譜,頭上頂一盞油燈,抓人的官兵們看到后以為見到了鬼怪,驚恐萬分,奔逃避讓。這一特色的民俗,也逐漸流傳並被保留了下來。

    山西汾陽地秧歌

    “汾陽地秧歌”是流傳在山西省汾陽市、孝義市一帶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是當地社火、集會、迎送、慶祝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準確地說,是一種廣場性民間歌舞,因相鄰的孝義市也有部分地區遺存,民間統稱為“汾孝地秧歌”或“汾孝秧歌”,主要分為以舞蹈為主的“武場地秧歌”和以演唱為主的“文場地秧歌”。

    山西襄汾天塔獅舞

    每年農曆正月,天塔獅舞是襄汾縣陶寺村的春節社火節目之一。天塔獅舞始於隋唐時期,以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點,被譽為“華夏一絕”。

    山西太谷秧歌

    “太谷秧歌”本是起源於當地鄉間的農閑小調,在晉中盆地發展為以祁縣、太谷為軸心,輻射周邊10餘縣的鄉土小戲,以農村生活故事、民間習俗、傳聞軼事等為題材,再加上優美的曲調和表演形式,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

    西北塞外

    陝西榆林佳縣放赦

    放赦是一種神秘、古老的宗教祈福儀式,只在陝北佳縣地區才會有,其中以譚家坪村規模最大,每年只有正月初九進行。

    “放社”的具體方式,是在村子周邊的一處懸崖上,拴下一根專門定做長達兩三百丈場的繩索,將年、月、日、時四個先行官和道教傳說中的八仙及一個騎着仙鶴的老壽星順着繩索凌空放下,年、月、日、時四個先行官為分別騎在馬上的四個神仙。

    陝西榆林橫山牛王大會

    黨岔鎮馬坊村華嚴寺的牛王大會是橫山縣內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參与群眾最多,也是橫山的諸多民間宗教活動中最重大的一支。會期,香客雲集,祭祀牛王菩薩和老佛爺以祈福驅邪、求子嗣、祛病痛,求吉祥平安。

    陝北轉九曲燈陣

    轉九曲燈陣也叫轉燈,是陝北古老的習俗。據說“九曲”是道教陰陽太極圖的變陣形式,一個大的太極圖,當中包括9個小太極圖。轉九曲屬於一種民間風俗性祭奠活動。

    陝西延安安塞腰鼓

    農曆正月里是看安塞腰鼓最好的時間,尤其是元宵節前後。其他時間,表演腰鼓的老鄉們不是在外地演出,就是在田間地頭忙農活,只有春節才是他們真正一展身手的時候。當厚重的土地被騰躍的千百漢子踢轉出漫天的黃沙,才能讓觀者體會出這古老藝術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

    陝西延安洛川蹩鼓

    洛川蹩鼓演奏起來有種重回古戰場的撼天氣勢,它主要流傳於陝西省洛川縣黃章、永鄉、舊縣等鄉村,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表演者均為男性。

    甘南郎木寺曬佛節

    每到正月十三,甘南郎木寺會有一場盛大的曬佛節,也稱亮佛節。寺院由大法師率領僧眾抬着巨幅彩綉大佛像,到寺院附近山麓固定的曬佛台上展開,而後僧眾頌讚佛陀功德,念沐浴經。

    佛像是大型的唐卡,是每個寺廟的鎮寺之寶。傳說曬大佛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不管那天颳風下雨,只要佛一曬出來馬上就會雨過天晴。更有傳說,當佛像展開到佛的額頭時,第一縷陽光定會照到佛的額頭上。

    嶺南地區

    廣東汕頭澄海冠山賽大豬

    “賽大豬”是潮汕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一般都在每年農曆正月初八或者十八舉行,與時年過節拜神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有同樣的意義。其實所謂“賽大豬”就是比比誰家養的豬最肥最膘。

    廣州市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是廣州特有的節日民俗,從臘月廿七、八到除夕夜,一連開放三天三夜,是廣州人除夕之前的重要節目。

    廣西壯族、布依族汲新水

    除夕晚上,壯族、布依族人會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寓意辭去舊歲,祈盼來年農業豐收。有了壓年飯“的舊,自然就會有“汲新水”的新。

    遙遠西南

    雲南傈僳族澡塘會

    每年春節,怒江一帶的僳僳族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到瀘水十六湯溫泉,洗一場聖潔的天體浴,迎來吉祥。據說這項習俗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了。參加“春浴”的人們除了洗浴外,還通宵達旦賽歌,年輕人則交友訂終生。他們通常要在溫泉都要住上三、五天,每天洗浴七、八次。據說,經過這樣反覆洗浴,就能消除疾病、增進健康,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年的勞動生產中。

    雲南傈僳族刀桿節

    本是為了紀念明代一位被佞臣害死的開明將領,最初是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徵儀式,表達當地人民願赴湯蹈火相報的寓意,卻在質樸厚情的傈僳族、彝族人手中逐漸傳承為了一項盛大的節日――刀桿節。

    雲南德宏景頗族目瑙縱歌

    貴州苗族蘆笙節

    一般在蘆笙節開始之前都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家各戶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後各村各寨的姑娘會穿着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伙子和蘆笙手們都各自帶着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湧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一直會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壯觀且熱烈。

    貴州苗族鬥牛節

    苗族鬥牛節是指人們讓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爭勝論負的活動,分別於每年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舉行。

    苗族與牛有着不解之緣。他們是蚩尤的後代,傳說蚩尤帝為銅頭鐵額、牛首人身。因此,苗族是一個敬牛、愛牛、崇拜牛的民族,他們把牛視為健康、力量、勤勞、搏擊、英雄的象徵。

    貴州侗族薩瑪節

    侗家人認為,薩瑪是侗族人民信奉、崇拜的至高無上的女神,她代表了整個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是侗族唯一共同祭祀的、本民族自己的神。薩瑪節是貴州南部侗族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傳統節日。

    雲南彝族阿細跳火

    彝族阿細人崇尚火,從出生時在火塘邊進行的命名儀式,到與火離不開的各種活動,一生都與火結緣。他們認為,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帶來了熟食,驅走了兇猛的野獸,因此把火尊為神。

    東南沿海

    福建湄洲島媽祖廟祈年典禮

    在東南沿海一帶,媽祖文化是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的精神寄託,甚至現在民間還有自發形成的前往媽祖祖廟的新年祈福活動。湄洲島上的媽祖廟很壯觀,被人們稱為“海上布達拉宮”。這裏的媽祖祭祀活動主要集中在大年初一至初三,場面十分盛大。

    東北關外

    黑龍江哈爾濱冰燈節

    每年的冰雪節都是1月5號開始,1月4號是開幕式,並持續到2月底。這裏的冰雪節是哈爾濱人的盛大節日,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冰雪活動為內容的國際性節日,同時是世界四大冰雪節之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