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獨具特色的壯族粽子文化

仫佬族走親訪友的好日子:依飯節

  中國人都考究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是因地制宜有什麼就做什麼。在壯族文化中飲食這一塊跟地理就很有關係。這裏的地方生產糯米,而糯米則是製作粽子最主要的質料,以是也養成了壯族人愛吃粽子的習慣。那麼就讓我們研究一下壯族的粽子文化。

壯族粽子

  在壯語中,“包粽子”的發音為“獨逢”,與包襁褓的“獨朋”相近。廣西區域較為常見的年粽一樣平常都做成雙方略低,中央興起的方形粽子,可被視為象徵孕婦的腹部。

  若是從農業的角度,西南一帶盛產糯米,壯、彝、苗、侗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糯食文化,過節吃糯米做的粽子、年糕、糍粑等食物,就和主產小麥的北方過年要包餃子一樣,着實是太天經地義不外了。更不用說漢語中“年粽年粽年年中”的好彩頭了。

古色古香的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慶

  壯族稱粽子為“粽粑”,壯族人所制的粽粑名堂繁多。在廣西寧明縣,春節時壯民往往製做一種大的驚人的粽粑,這種粽粑“以芭蕉恭弘=叶 恭弘子包成,內放一條剔去骨頭的腌豬腿,足有八仙桌那麼大。

  這麼大的粽粑是用於除夕祭祖用的。祭祖完畢,同族人配合分食這隻大粽粑,以示人人同心同德,友善完善。在雲南文山,壯民喜歡在節日製做“破綻桿粽”。這種粽子是用30厘米長、10至15厘米寬的大粽恭弘=叶 恭弘包成,其形狀一頭粗大,一頭細長,很像一個帶蹄的破綻,以是人們稱之為“破綻桿粽”。

  製做破綻桿粽時,要先將糯米淘洗后浸泡半個小時以上,把頭年的干粽恭弘=叶 恭弘燒成草灰,與濾乾的糯米平均夾雜,再拌以火腿絲、棗子、豬肉、鹽(或糖)等,最後包上棕恭弘=叶 恭弘,入鍋水煮而成。這種破綻桿粽色澤灰黃,口感滑膩,味道鮮香,既可熱食,又可冷食,保留期較長,不僅是當地壯民節日必備之品,也是青年男女趕集、趕歌圩、趕花街相互贈予的常備禮物。

  在廣西區內,粽子的文化又各不相同。南寧及其周邊區域,過年往往會包重達兩斤以上的大型粽子。那裡的棕恭弘=叶 恭弘會接納冬天的芭蕉恭弘=叶 恭弘,極其寬大,橫縣的大粽尤其着名。壯族粽子形狀也對照多樣,除了上述的“孕婦粽”和各地都有的三角粽,另有羊角粽、駝背粽等,在桂北另有因形狀得名的狗頭粽。選料也和其他區域差異,最大的特色就是使用綠豆和板栗入粽,在這個基礎上,生長出種種餡料。

  你可能也喜歡:
  淵遠流長的壯族酒文化
  壯族文化:壯族霜降節的由來及簡介
  壯族文化:莫一大王節的傳說
  壯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

景頗族春節射荷包:幸福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