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特有的民族氣質和文化:東鄉族衣飾

阿昌族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及眷戀

  衣飾是在古代是為了遮擋身體而發生的,隨着文化的生長,人們不再知足於簡樸的布料而最先設計衣服的名目,當厭煩單一的顏色后,最先研究衣服的顏色。生長到今天,每個民族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民族衣飾。那麼,你知道東鄉族衣飾的歷史嗎?就隨着小編一起看看東鄉族文化吧!

特有的民族氣質和文化:東鄉族衣飾

  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衣黑坎肩,穿青藍色褲,暮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恭弘=叶 恭弘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差異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昔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棲身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劃分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甘肅的蘭州、定西區域和新疆、寧夏也有漫衍。人口37.3872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東鄉族的民族特色衣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照樣頗為顯著。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衣黑坎肩,穿青藍色褲,暮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冬季穿羊皮襖,不掛布面。隨着現代社會生涯方式的改變,東鄉族的衣飾也在發生轉變,向民眾化生長,年輕人愛穿新式時裝,舊時的一些衣飾逐漸消逝。

  古時的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褲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那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厥後,婦女的衣飾逐漸轉變。

你所不知道的柯爾克孜族禁忌

  女的一樣平常戴蓋頭,長至腰際,頭髮全被遮住,只露出頭目。蓋頭大致分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新婚婦女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少婦和中年女子戴黑蓋頭;暮年婦女戴白蓋頭,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平民。

  青年婦女穿紅或綠的,上衣寬大,大襟在後邊,外加一件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褲管不十分寬大,約7寸許。冬季穿棉襖褲,式樣與單衣同。嚴寒時節也穿皮襖。

  東鄉族婦女所穿襪子由黑布縫製而成,鞋子也以藍玄色居多。年輕女子多在鞋頭上綉上一些花朵。早些時期,婦女還喜歡高2寸許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縫后緔在鞋幫上,叫木基礎鞋。

  已往,年輕婦女,除了帶銀耳飾、銀手鐲以外,頭飾胸飾很少。出嫁的新娘,不僅有頭飾、銀制的簪草頭花、五枝形的扇花緞做成的簪草,而且佩帶胸飾、銀制的牙籤子、銀牌。銀牌都是圓形的,大的像碟子,小的像銀圓。窮人家的女人出嫁時,沒有這些頭飾、胸飾,則向富家借用。新娘頭一次回外家,便物歸原主。現在,婚禮上新娘則只插幾朵絹花,原先的首飾、胸飾已成為痕迹。

  女孩子年幼時頭髮周圍剃一圈,中央中分梳着兩條小辮,8歲最先留髮,梳成一條辮子,娶親后挽髮髻,戴一白帽,外罩蓋頭。現在的青年婦女,多喜戴高6寸至7寸的筒狀白帽子,身穿盛行的時尚西裝,足蹬高跟皮鞋,也頗具魅力。

  可能你也喜歡:
  朝鮮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脈:農樂舞
  朝鮮族說唱藝術特色:板嗦哩
  伽倻琴,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樂器
  朝鮮族信用天下的飲食文化

傈僳族的起源與歷史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