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中的:天尊地卑、卑高、貴賤、動靜、剛柔
自“天尊地卑”至“變化見矣”,是第一章的第一節。各位要注意第一句說的是天地,下句則是說創作《周易古經》的聖人模仿天地這一規律,創作《周易古經》。所以它從天地的性質,說到建立乾、坤兩卦,再由乾、坤演化成“八卦”。由天地萬物尊卑的位罝,說到《周易古經》六爻髙低位置的道理的來源。然後說出天動地靜的常性,定出了剛柔兩爻的性質。再說出天地萬物的類聚群分的適當與否,反映出人事和卦爻中間吉凶的原因和關鍵之所在。然後繼續說出天地萬物的變化是人所不容易看到的,要通過天上的“象”、地上的“形”來體會這些變化,將它們綜合歸納,就能了解天地變化的規律,即是從自然現象表面找出背後的規律。文意有條理地一步一步遞進。
既然第一節最後說到變化,第二節就承上文先從剛柔變化說起,闡釋《周易古經》“卦爻的變化”。再通過雷霆風雨、日月寒暑的交替變化,了解“天道的變化”。然後通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就見到“人道的變化”。於是文章非常精要地概括了第一節所說的變化,內容是什麼,關鍵又是什麼。到第三節就指出:如果我們只是追隨變化,就會目迷五色,不知所措;但如我們能在變化中間,找出它不變的常性和不變的規律,藉着這不變的規律再看各種變化,就會明白箇中奧妙,愈看愈增加聰明才智。於是說出了乾坤最基本的作用,乾是開始生物、坤是形成天地萬物這一最關鍵和最主要的規律。
第三節是站在儒家的立場講的,天地的一切事物,都是為人類服務的。於是它將乾坤天地這一基本原理,變成了乾坤的德性。乾德是“易”,坤德叫“簡”。然後說出了明白“易簡”的原理之後,我們一方曲'可以建立人類道德行亊的規律,又可以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際作為,以建立人類的功業。我們能夠初步做到,就可以勝過普通人,變成學易有成的賢人、君子。如果我們更進一步達到大徹大悟、神而明之的境界,變成了規律就是我們,我們就是規律,那我們便可進一步幫助天地,共同推進天地、人生有更完美、更幸福的發展。到了這一地步,學易的人就會晉陞,人不再是渺小的動物,而達到可與天地媲美的“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境界。那便是所謂“而成位乎其中矣”。
古代有一種版本,這一句寫作“而易成位乎其中矣”。多了個易字,表面上沒有錯。它指易的道理在天地之間存在。如果《易經》可將天地的原理完全包涵、並將其原理應用於天地間,那《易經》就有資格與天地的原理並立了。這不是不通的。但由於上文說到人,現在卻說到《易經》,就好像有點不合邏輯,故今天的通行本就不加“易”字,因為意義上說人比說《易經》更合理,或者比較偉大一點。故即使原本有“易”字而現在不用,也是易學在發展中考慮得更周到的結果。
第一章講的第一節是從“天尊地卑”至“變化見矣”,說出易的道理來源T天地的原理。它的言外之意,有特別說明“對待為體,交易為用”的意思,也暗中指出它“不易”的內涵。這留待在下面再作解釋。
第二節自“是故剛柔相摩”至“坤道成女”。上一節以天地為主,易是次要的。而這一節則是以易為主,天地是次要的。換句話說,即《周易古經》的一切的原理都是仿效天地,因此所說的易理,實際上是反映天地之理,而天地之理,將之簡化就是乾坤。將乾坤一直擴大,擴大至天地之理,就可以說明天地的變化。所以這一節是說“流行為體,變易為用”,說出了變易的原理。
第三節由“乾知大始”開始,一直到文章最後的一句“而成位乎其中矣”,就是推論發揮“易簡”的道理。賢人進德修業需要憑藉“易簡”。進一步,聖人要崇德廣業和參贊天地,也是要身體力行“易簡”的道理才可做到。它開宗明義,就說出了整篇《繫辭傳》最關鍵的內容,也就是《易經》最關鍵的內容。這節所說的是“人道”!請注意:《繫辭傳》文章說明“天地之道”后,大都接着說“人道”,這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畢竟儒家所重是在人道,注重的是人生的實際問題。
“對待”與“中”
現在略為講解第一章內兒個基本的易學概念。第一節中,“卑高”、“貴賤”、“動靜”、“剛柔”、“類聚群分”、“吉凶”、“成象成形”對舉,好像事物常在對峙着,這是根據對立或“對待”的哲理立說的。但這裏的對立和老子所說的不同。各位隨意翻閱《老子》,可見到老子同樣喜歡通過生死、榮辱、是非、美醜等相反的事物立論。但我們已在前面提到,老子沒有體會到事物發展到極限才會轉向對立面,只是認為亊物會無條件地轉向對立面,基於這一想法,他就覺得如果我們追求富貴,反而會走向貧賤。所以如果我們安於貧賤,反而會變成富貨。追求生就會死;不怕死,則置諸死地而後生。因此他專門在反面來努力,認為反面會走向正面。
但是懦家不同。孔子認為兩個極端都是從中間的一點出發,兩個極端的中間根本就沒有矛盾對立。正是由於兩極端都是從中間出發,當初的相同,經過後來的發展才會變成兩個極端,因此,我們可從更高的哲學角度來看,可能就在最初的“相同”之處,可找到兩個極端相通的地方。所以儒家認為兩個極端都不是真理,只有在兩個極端之間找出“中”,才是K理。但“中”是沒有標準的,並不是等如數學所說的五和六是十之“中”。“中”有時偏向極端的一端,有時偏向另一端,它是依據“義”來決定的。有如送禮給人,窮的多送點,富的少送點,結果兩份禮物不一樣,這才叫“中”。富人多送點,窮人少送點,這就叫作“不合義”,雖然古今的人多是如此!
故“中”的標準是比較活的,要找到“中”,便要求諸兩端。能夠了解兩端,才可以找到“中”。因此說“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指參考兩個極端,而用其中。正是因為儒家有了這個理論,才明rt發展到極限才會變,不到極限是不會變的。故可追求富貴,只要不到極限,不到驕奢淫逸的地步就可以了。到了某一個高度要懂得“持盈保泰”,就不會變為貧賤。
正因為儒家明白了這一道理,就可以從正面着眼。與老子從反面去追求是兩回事。故大家的基礎觀念是不同的,一個崇陽,一個崇陰,一個崇卑賤,一個崇剛強,形成了兩個根本不同的哲學體系。至於知識,沒有觀點或立場之分,均可互相吸收。
在這裏所說的天與地的“對待”等等,本身除了有老子所說“比較”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兩個極端來表現出中間的廣闊內容。所以儒家所說的“中”並不窄,兩個極端中間的事物都包羅在內,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說明了兩個極端在對立的過程中間,互相交感,產生變化。這是宇宙變化的規律,即是對待的事物,通過交感就可以變化,例如我們說到“乾坤生六子”,就是—例,不多講了。自然也有相反相成之意。
第二節講到"剛柔相摩”,它更強調了“對待”。“剛”是陽爻,“柔”即陰爻。兩樣相反的事物互相摩擦,是兩樣對等(勢均力敵)的事物互相“對待”,平衡或對峙,但不一定是鬥爭。而“剛柔相摩”這句話,最重要的是內寓“對待為體,交易為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