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巳時養脾胃:脾系統最容易得的疾病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巳時養脾胃:脾系統最容易得的疾病

《易經》認為:脾為土,屬坤卦。由於脾系統的功能複雜,所以表現出的疾病也花樣百出。中醫常把肝系統受損的患者稱之為疚濕體質者,脾虛多為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而引起,故而此類人應多注意健脾養胃。

如果你體內痰多,或者是有虛胖的癥狀,那麼就要注意保養自己的脾系統。因為痰多是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了,而脾主運化,故而脾功能受損。如果不懂得健康養生,就會容易引起更多的疾病纏身。

巳時脾虛多痰濕

現代社會的人,由於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大,故而不注意自己的飲食或者是休息規律,比如有些人多食一些肥甘厙味的食物,有些人貪涼,過食一些生冷食物,從而導致脾虛弱,從而使食物精華得不到正常的運化,停留在身體不正確的位置,久而久之便會在人體內形成一種毒素,也就是中醫認為的“痰濕”,它極大地威脅着人的生命健康。

痰濕並不是人們經常談到的痰,而是人體內沒有用的津液,多因脾功虛弱,運化功能失調,故而使得吃進去的東西在代謝過程中成為一個半成品,並且積累到身體內部,形成毒素,這種毒素好比慢性自殺,如果人不注意就會導致肌肉、肌膚、四肢發胖、發腫,使人煩悶,痛苦,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非常難治的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

《中國醫藥報》上說,如果人體過於食用大貴垃圾食物,比如大魚大肉、含有添加劑的食物,這些食物在進入人體內部時,無法分解和代謝,故而在體內形成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形成垃圾堆積,阻礙經絡的暢通,並且使脾功能下降。若濕度過大,超出了人體的適應能力,就會導致生病。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痰、濕,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脾虛導致的痰濕容易引起疾病,而且脾與胃互為表裡,一損俱損,如果“脾”氣虛弱,就會容易使胃難以運化食物,從而引起胄脹、頭暈、噁心進而不想吃東西。

因為人體中最多的就是水,食物在人體的轉化過程中好比自然界的河水、溪水,一旦停止流動變緩慢或者不流動,就會形成不同程度的淤堵現象,嚴重時還會形成臭水溝,也就是人們體內的“濁膩”,如果不能及時排除,就會變成黏膩、穢濁的“濕”,使人身上產生一股非常難聞的味道,而且他們睡過的房間也會特別潮悶。

巳時痰濕多怪病

中醫認為“頑痰多怪病”,如果不懂得及時調理,就會因為脾虛痰濕引起一系列的疾病,比如腰痛、脂肪瘤、高血壓、糖尿病等。而且脾主肌肉,脾虛使得體內停留過多的毒素引發濕氣過重,進而肥胖。

痰濕是一種慢性毒藥,它好比一湖死潭,使得人喝進去的水,吃進去的飯不能被完全利用,而且越吃積滯就會越多。當它停到肝臟部位時,就是脂肪肝;停到皮膚人就足肥胖,停到頭部就會經常頭暈腦漲,思維不清晰,停到心臟則會氣短心慌。總之一句話,停到哪,哪兒出現問題,而且還會起一些包塊,如果不注意調理就會形成疾病,嚴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

一般來說,脾虛常見的癥狀為以下幾種:

1.水腫:也就是說人體脾虛引起的運化水液功能失常,故而使人產生下肢多濕氣,引起一種水腫型的肥胖。

2.虛胖: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無論吃什麼都會發胖,連喝水也會發胖,尤其是女性因為這些根本都不敢吃飯,其實這種胖並不是飲食產生的,而是一種虛胖,如果你不憧得及時調理,以為節食可以減肥,那麼不僅不會減肥還會使身體疾病更加嚴蜇。

3.頭眾目眩:脾系統主升清,當它功能失常時,就會使人產生頭眾目眩的感覺。

4.腹脹:有些人一旦吃些東西,就會肚子難受,產生腹脹感覺,其實這皆是脾系統受損的緣故。

5.泄瀉:脾虛者容易使人攝取的食物無法正常運化,盡而產生便秘、泄瀉。

6.出血:脾主肌肉、皮膚,並且維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如果脾受損容易使人體引發各種出血癥狀,如牙齦出血、鼻子出血、皮膚某處出血、月經過多、咳血、嘔血、便血等,它們大都是因為脾系統出現問題的緣故。

7.易發脾氣:脾與肝如一對孿生兄弟,脾系統損壞也會影響肝系統,肝為火,一旦受到影響就會使人產生惡劣的情緒,比如發怒、煩悶,進而無故發脾氣等。

8.上眼皮抬不起來:這種現象被西醫稱之為重症肌無力,由於脾主肌肉,當它受損傷時,自然會影響到肌肉的健康。

9.犯困:脾主升清,一旦作用減弱或者受損時,就會引發瞌睡,總會感覺一天到晚想睡覺,怎麼睡也睡不夠。

10.四肢瘦削或腫脹:脾主肌肉,當它的系統出現差錯時就會使四肢沉寬無力,久而久之使得四肢瘦削或腫脹。

11.唇乾、唇裂、唇紅、唇色暗:脾虛則易引起痰濕,從而使得出現唇乾、唇色暗等現象。

《素問》說:“五臟所惡……脾惡濕。”它主升清,易生痰濕,如果你不慊得健脾養胃,就會導致脾虛生濕,從而停止運化功能,使水液在體內伴滯,形成濕、痰、飲等致病因素,且發生多種疾病,如水腫、泄瀉等。

周易在線查詢:周易算命

本文來自專題:巳時是幾點到幾點鐘,  巳時出生的人是什麼命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