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黑龍江朝鮮族和滿族的清明節習俗

2021年大寒節氣養生吃什麼蔬菜 這個節氣諺語有什麼

黑龍江朝鮮族和滿族的清明節習俗


 憑證人口普查資料紀錄,黑龍江尚志市有20多個少數民族。朝鮮族是尚志市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次是滿族。


  尚志市有兩個朝鮮族鄉,16個朝鮮族村,大部門朝鮮族人執行同族人集居,只有少數人與漢族人混居。朝鮮族與漢族有着悠久的歷史淵源,他們與漢族人一樣,都過清明節。


  朝鮮族人清明節上墳時,帶上有朝鮮族特色的供品,有打糕、明太魚、泡菜、自家釀製的米酒或山葡萄酒等等。把宅兆上的草割掉、將宅兆培土整修后,將供品整齊地擺放到墳前,意思是請已故之人享受美餐。


  供品擺放之後稍等片晌,朝鮮族人便在故人墓前燃燒稻草,他們以為稻草是黃色的,可以代表金條,也就是給故人送金條的意思。燒完稻草后,向故人敬酒,膜拜,以示悼念。最後,在墓前席地而坐,意思是與故人歡聚,共享瓊漿。


  朝鮮族人的清明節,既有眷念故人的傷感和悲淚,也有踏青嬉戲的愉快和歡欣。朝鮮族是個樂觀、能歌善舞的民族,清明祭祀流動也充實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清明節用飯時,往往是邊用飯、邊唱歌、邊跳民族舞,用以示意與故人歡欣團圓。


2021年大寒是24節氣第多少個 簡單詩句

  與漢族人相同的是,朝鮮族人也將清明節稱為寒食節,禁火,吃冷食。為了防止冷餐危險身體,人們便在清明節這天開展盪鞦韆、拔河等體育流動,用以強身壯體。明太魚是朝鮮族清明節必不能少的菜肴,他們以為,清明節吃這種魚更能滋補身體,保佑一家人整年安康。


  與朝鮮族差異,尚志市的滿族人完全與漢族人混居在一起。滿族人的語言、容顏及衣食住行與漢族人險些沒有什麼兩樣。


  滿族人的清明祭祀流動,充實體現了這個民族厚重的倫理道德看法。他們在清明節要插“佛托”,結繩祭祀。滿語中的“拂托”是“柳枝”的意思,滿族人把柳樹視為神樹,由於柳樹順應性極強,有極強的生命力,縱然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長發育,以是插柳樹預示着民族的堅貞和興旺蓬勃。滿族人還以為柳樹是人類的始祖,人類是柳樹的子孫,以是清明節要在祖墳上插柳,以保佑後人興旺,百世流芳。


  清明節這天,滿族人還要搞結繩祭祀。結繩祭祀就是用五色綵線搓成一丈多長的子孫繩,從第一代祖先的男子最先,每一代紮上一個子孫條,這樣一代一代地排下去,往往要把五彩繩排得滿滿的,用以展示氏族的興旺蓬勃。


  “燒肩負”是滿族人清明節主要祭祀流動之一。通常是用白紙糊成一個“包裹”,內里裝滿冥錢,祭祀時,在祠堂或家宅正堂設供案,將“包裹”放於正中,“包裹”前面擺放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燃燭,全家以尊卑長幼施禮后,將“包裹”拿到門外火葬。火葬時,同等大圓圈,按去往墓地偏向留一缺口。以示郵寄的通道。還要在圈外燒三五張紙,這叫“打發外祟”。


  滿族人的清明祭祀,另有一項主要流動是寫“譜書”。清明節這天,要將家族中的主要事宜記入家譜。若是後世子孫有不孝行為,或者有對家族、對社會有危險的事,尊長人要在清明節這天對相關人舉行教訓和責罰,以警示後人好好做人。



清明節不能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