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春節的傳統習俗和民間禁忌,當陽民間有“接春客”的習俗

中國春節的傳統民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就是春節,當時辰告別臘月三十亥時的最後一刻,新年的子時便欣然到來。此刻人們為迎春接福而歡呼雀躍!

  春節是一年中第一個大節日。千百年來,我國古代帝王曾把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之日定位春節。標志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春耕勞作即將開始。相傳古代帝王為了促農催耕,表示對農事的重視,也會象徵性地扶犁耕田,號稱“朕親耕天下先”。立春這天,民眾要在火中放一節節竹子,竹子燃燒,發出破竹節的爆炸聲,就有了“爆竹”的稱號。人們用黃泥巴塑造士牛以鞭相打,叫“打春牛”,提醒人們重視農業生產,待喝了“春酒”,吃了“春餅”人們精力旺盛,渾身是勁,便投入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繁忙中去了。

  但近代的春節與立春,卻是兩回事。古代的正月初一叫元旦,是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后,我國紀年法改為與世界同步的公曆制(陽曆),這樣就把農曆(陰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把元旦節改為陽曆的元月一日。從此“立春”只是指導物候,引導農業生產的“節氣”。正月初一這個“春節”就被當做一個除舊迎新,合家歡聚的“節日”來歡度了。“立春”節一般在每年的公曆(陽曆)2月4日前後,如果當年的陽曆在2月4日以後,則按陰曆算,當年無“立春”。無“立春”的年份民間叫“瞎目年”或“寡婦年”,此年忌男婚女嫁。無獨有偶,一個農曆年有時還會遇到兩個“立春日”,叫“雙春日”。民俗說“雙春夾一冬,十間牛欄九間空”,意味雙春年年成不好,多災多病。
春節的傳統習俗和民間禁忌,當陽民間有“接春客”的習俗
  吃春餅立春之日,湖北當陽民間有用韭菜、芹菜、春筍等為作料加米面做成粑粑,全家吃用的習俗,象徵勤勞、延年、興旺、發達。這叫吃春餅。

  拜年從正月初一早上起要開始進行“拜年”。拜年就是向人祝賀新年。在室外偶遇,雙方拱手作揖口呼“拜年”。入室專事拜年,則需呼“送恭賀――拜年吶!”在蒲團上行跪拜禮,長跪磕頭作揖。

  當陽自古拜年的順序有講究,叫“初一拜父母(祖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以後拜親朋。”拜父母,一般在初一早上父母還未“升帳”之時進行。此時兒子,媳婦端上香甜的雞蛋茶,帶領孫子孫女到父母床頭跪拜請安。說聲:“跟父母大人拜年”。父母接過雞蛋茶,會向大家回敬一句“祝你們一年先健一年”。對孫子孫女則說“祝一年大一年”。然後將早已封好的紅包一一壓歲錢。遞給兒子媳婦,孫子孫女。

  拜丈母則更講究,初二早上女婿需備上豐厚的“辭年茶禮”,少則一個包袱,多則一簍子或一筐,趕着毛驢,馱上小外孫前往岳丈家。未進門先放鞭,岳丈雙雙出門迎接。女婿,姑娘進入堂屋上首神櫃前,叩頭拜年。岳丈家要給“拜年客”以豐厚的“打發”。中午要準備豐盛的酒宴款待,並聘請專門的陪客作陪。外公外婆也要給外孫壓歲錢,並在其面額上以紅色點上紅點表示深深的祝福。

  初三以後拜親朋,可以以“拜跑年”的形式進行。“拜跑年”就是一天之內入多戶鄰居家拜年。拜跑年不宜太早,一般在9點-11點為好。說聲“送恭賀――拜年吶”,拜年後,待主家裝煙篩茶,稍事坐定一番客套一番問候后,便起身告辭不宜久坐。一般是10到40分鐘即可,再去他家。小孩子則不同,一群群一隊隊跑東家,走西家,進門就說“拜年拜年,客膝(膝蓋)上前,米子一碗,月餅兩個,吃了就在你屋裡坐”。”或者說“拜年拜年,客膝上前,米子月餅都不要,只要壓歲錢”。主家也會客氣地向小孩的衣服口袋中塞滿糖果和壓歲錢。

  古時人們對小鬼稱作“祟”(sui),這種小鬼,喜歡摸小孩的頭而使小孩生病。但這種小鬼懼怕銅錢,因此大人就用銅錢來鎮壓小鬼,稱為壓祟錢。因壓“祟”與“歲”諧音,故稱壓歲錢。小孩得壓歲錢后,一般不宜當面拆開看,應帶回家再拆開。壓歲錢以雙數為佳。對正逢白事的家庭,不宜去拜年。舊時弟子拜先生,徒弟拜師傅,都在此時進行,而且需備較厚重的禮品相送。除以上拜年形式以外,社會團體也互相拜年叫團拜,也可互發年帖箋互相祝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破“四舊”,立“四新”。文化大革命實行過“革命化”的春節。拜年習俗逐漸淡化了。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恢復舊的習俗。1949年以後,時興擁軍優屬,各地以大隊為單位,於大年三十早上,由大隊幹部組織給軍屬,烈屬送燈籠,送對聯,送慰問品,以示拜年。除以上拜年形式外,社會上還時興花燈拜年。各大隊組織的龍燈,獅子,採蓮船,高蹺,大肚羅漢,蚌殼精等多種花燈,挨家挨戶表演一番,也叫拜年。這種形式講究“寧冒一灣,不冒一戶”。無論貧富,花燈都要在其家門口進行表演,其家也會以多掛鞭炮迎接,並送上煙酒副食等物以示“打發”。

  在當陽,自古給人拜年要帶劈柴一塊進門,因“柴”與“財”諧音,意為“進門添財”。現今帶柴改成帶“茶”禮了。茶禮不在多,有時是一個對角袱子系兩筒月餅。無論拜年或是平時去走人家,女子需帶茶禮進門,空手進門被認為不懂禮節。自己也會感到難為情;而男子則往往空手或帶較輕微的禮品進屋,已習以為常。拜年吃“茶”一般是爆米花泡紅糖,外加兩個月餅或打紅糖雞蛋(一般2-4個)茶,或煮豆餅外加兩個荷包蛋。

  “叫化子也有三天年”在當陽民間人心慈善,推崇“叫化子也有三天年”的習俗。從三十到初二,叫化子上門拜年一定會以客相待,接待熱情,施捨大方,如過於小氣或粗言相待,會惹來叫化子胡言亂語,招致不吉利。

  接春客當陽民間有“接春客”的習俗,此習俗來自於古時的“喝春酒、吃春盤”的習俗,“春酒”常在冬天釀造,立春節開壇飲用。“春盤”是人們在立春日這一天食蘆菔、吃春餅、生菜,號稱春盤,意思是養精蓄銳,為春耕作好準備,后逐漸演變為接春客、吃春酒了。

  初三以後直到正月十五前,時興“接春客”。民俗說“年是拜,月是接”。親戚之間,下輩對上輩是“拜”,上輩或平輩前往做客是“接”,鄰里,朋友之間也要“接”。接春客又叫吃春酒,訪親會友,主顧生意往來應酬也多在此時進行。早先接春客只吃一頓飯,或中餐,或晚餐。酒宴十分豐富。當陽俗語說“吃了人家十碗,要還人家十盤”,“吃了不還席,是個厚臉皮”,意思是禮尚往來互請互接要回敬。因此吃春酒的時間延續不斷。今天你作東,明天他作東,真是灶里不斷火,路上不斷人。甚至過了正月十五,互接春客之風越演越烈,所以俗語說“拜年拜到麥子黃”。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當陽接春客有所變化,由只吃一頓飯發展成玩一天,吃兩餐飯了。

  過年禁忌當陽人認為過年要投吉利投順遂,因此大人小孩進入臘月二十三小年後就要注意“禁嘴”。禁嘴就是說話要謹慎,不吉利的話千萬別說,有些話非說不可時,也要用約定俗成的代用語來替代。

  如“睡覺”應說“挖窖”(當陽話讀gao)即挖金挖銀挖財寶去了。“起床”叫“升帳”,燈或火熄了,要說“圓”了。飯吃完了,茶喝完了,不能用“完”字,也要說“圓”了。不小心將東西打破了,叫把碗打“發”了,要得發不離八,越打越發。小孩不懂事,說了不吉利的話,大人就會一旁打圓場說“童言無忌”,或者以一張粗草紙擦小孩的嘴,意即:小孩說的話抵放屁,神靈莫“見窄”;例如說蛇要稱“長長”;喊姓史的“史伯伯”應改稱“活伯伯”,家裡死了人,也不能大肆聲張,要默默地等到初三才能報喪,舉行安葬。出門去打工要說去“做發事”;生病叫“轉歪”,小孩忌哭鬧,否則不吉利。

  臘月三十下午就要把水缸的水裝滿,不出正月初二不能去井上挑水,否則要天干,要長毛蟲。正月初一忌掃地,正月初二忌向外倒垃圾,意味把“財”掃跑了。應將垃圾堆放在門背後。正月初三俗稱“送窮”日,家家戶戶要焚香燒紙,把幾天堆積的垃圾送倒在大路邊,把垃圾當“窮神”送走。初三前,不能進菜園摘菜,否則蔬菜會生蟲,正月初五是“五穀神”,忌煮米做飯,家家戶戶此日吃“現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婦女禁忌拿針,尤其不能在廳堂做針線活,農諺說“正月不拿針,針針錐的麥子心”。初三去往河塘、井上洗衣服,最先一人要焚紙燒香敬水神。來客吃飯,菜上桌要注意碗數。三、五、八碗不能上桌待客。因為三碗是祭祀時敬亡人的;五碗是紅白喜事時打發招待“土匪強盜”的,八碗是打發叫化子的;如果發覺此種情況,可利用豌豆醬、腌菜等陳菜補充碗子。
春節的傳統習俗和民間禁忌,當陽民間有“接春客”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