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的八個要點
秋季乾燥 調養有方
秋天天氣乾燥,此時陽氣漸收,陰氣逐漸生長起來,萬物成熟到了收穫之時。從天氣特點來看,由熱轉涼,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心理流動隨“長夏”到“秋收”而響應改變。因此,秋季養生不能脫離“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調養體內的陰氣作為主要義務。那麼秋季養生應該什麼調養呢?
一、起居調養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響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陰精的珍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研究職員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舉行過觀察研究。發現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而秋天適當早起,可削減或縮短血栓形成的時機,這對於預防腦血栓病有一定的作用。
二、飲食調養
秋屬肺金,主收,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季宜收不宜散,以是,少食蔥、姜、辣味之品,適量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飲食上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芝麻、蜂蜜、秋梨、百合、銀耳、山藥、蘿蔔、蕃茄等。此外,在初秋,可以先用粥類等益於消化吸收的食物來調治脾腎,當到了暮秋便可以用肉類、魚類、禽蛋、大棗等來舉行滋補,但不宜用過多肥膩的食物。
三、精神調養
解除秋季疲勞的9大保健方法
中醫把人的精神情志流動歸納綜合於五神(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喜、怒、悲、思、恐),並把它分屬五臟,即在五神中,肺藏魂;五志中、肺主悲(憂)。悲優情緒最易傷肺,而秋令時節,人們往往容易發生悲憂情緒,《壽親養老新書》說:“秋時凄風慘雨,草木黃落,高年之人,身雖年弱,心亦如壯,秋時忖量往昔,動多傷感。”深秋時節,如遇上秋風秋雨欠好的天氣,日照險些沒有,“褪黑激素”就會大量發生,會使人的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素的排泄受到抑制,人體細胞就會“偷懶”,人的心情自然就會降低消極。預防減輕“秋愁”不良情緒,要起居紀律,多加入體育磨鍊,秋雨綿延時要增添室內光照而抑制“褪黑激素”的排泄,適當飲些咖啡,綠茶,吃些香蕉、巧克力等興奮神經系統,改善心境。
四、運動養護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開展種種運動磨鍊的好時期,在磨鍊時,一方面要憑證小我私人詳細情形選擇差其餘磨鍊項目。另一方面要針對季節特點舉行自我磨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收養的季節,運動量不宜太大,不宜猛烈,此時可逐步舉行一些耐寒磨鍊,如登高、跑步、散步、打太極拳,以養神強身,提高肺髒的心理功效及機體的耐受能力,體質較好的人宜輕裝薄衣,並適量舉行冷水浴,以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中醫素有“腎液為唾”之說,以為唾液的盈虧與腎的盛衰息息相關。用舌頭在口中攪動,待口中唾液滿時,嗽練三遍,分三次咽下,並用意念送歸丹田,再徐徐將氣從口呼出,呼氣時口唇微張,不要作聲,云云頻頻36次,稍停片晌,兩手握拳,左右各做三次,對預防秋燥大有裨益。
五、保健防病
季節更替易發宿病。研究解釋,季節病的發病率,發作期均大有顯著的季節傾向,在季節交替是最易發生,如冠心病,腦溢血的發作以秋冬多見,支氣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時節發作,慢性腎炎、潰瘍病多發於11月至翌年3月。秋天患胃腸道疾病的人數往往會多於夏日,其緣故原由有三:一是蒼蠅在秋季的活力不比夏日弱,通常吃了被蒼蠅污染過的食物,人就容易因胃腸道熏染而引起腹瀉;二是秋季天氣涼爽,人的食慾增添,加之瓜果大量上市,有的人就暴飲暴食,致使胃腸肩負加重,功效雜亂;三是晝夜溫差大,易引起腹部着涼,或誘髮結腸過敏,使腸蠕動增強而導致腹瀉。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適度磨鍊可以使血液中白細胞介素增多,進而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滅病毒和癌細胞,並促使身體釋放使人興奮的應力激素,從而到達提高人體免疫力的目的。同時,運動時,出汗和血液循環加速可輔助身體將毒素,尤其是皮膚上的毒素傾軋。
深秋時節如何運動養生